9月27日,合肥萬科物業在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學校隆重舉行“鄰里友好一起來”樸里節開幕式晚會。本次活動邀請了萬科未來之光、萬科紅郡、錦上光曜、藍光時代公園、斌峰時代城、書香花園等多個小區的業主共同參與。作為萬科物業打造的年度社區文化盛事,第23屆樸里節在全國百余座城市同步溫情啟幕。本屆樸里節圍繞“品牌形象、鄰里關系、生命健康、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五大友好維度,致力于推動和諧鄰里文化建設,讓傳統鄰里溫情在現代社區中煥發新的活力。


萬科物業創吉尼斯世界紀錄,全民業主共筑社區生命防線

作為本屆樸里節最引人注目的環節,當晚18:55,一場“定制平臺上實時觀看人數最多的CPR培訓課程”吉尼斯世界紀錄挑戰,在上海主會場及全國萬個家庭同步展開。通過萬科物業“鄰居好服務”視頻號直播間在學習心肺復蘇(CPR)急救知識,直播間實時觀看人數最高達20917人,直播總觀看人數超過10萬人次,共同見證了這場意義非凡的生命教育盛宴。這不僅是一次技能的普及,更是萬科物業踐行ESG理念、構建社區應急保障體系的關鍵一步,彰顯了企業對業主生命健康的高度責任感。


合肥會場也同步聯動全國各分會場,現場進行CPR培訓。這不僅是一次技能的普及,更是萬科物業踐行ESG理念、構建社區應急保障體系的關鍵一步,彰顯了企業對業主生命健康的高度責任感。正如一位參與的業主所說:“沒想到學急救也能這么震撼,仿佛千萬鄰居和你一起守護這個社區。”


 
五大城市同慶樸里節,萬科物業以多元晚會激活社區活力

樸里節晚會不僅是文藝匯演,更是萬科物業打破鄰里隔閡、構建社區共同體的精心設計。深圳、成都、武漢、沈陽、合肥等城市與上海主會場聯動,舉辦了盛大的樸里節開幕式晚會。這些晚會深度融合了地方特色與民俗文化,節目均由業主、街道住戶和物業員工自編自演。明星業主才藝秀、千人大合唱等環節精彩紛呈,現場洋溢著濃濃的社區情誼。


01 百城聯動,覆蓋萬千用戶

2025年樸里節上海主會場與深圳、成都、武漢、沈陽、合肥聯動舉辦大型開幕式晚會,這種設計旨在打破社區“圍墻”,讓更多業主和街道鄰居參與到這場年度盛會中。作為萬科物業深耕多年的重點區域,這些城市不僅業主基數龐大,且歷來表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據官方信息,本屆樸里節覆蓋了全國上百個城市、3000多個小區,超過50萬業主和街道居民現場參與。在合肥,單場參與人數便超過1000人,充分展現了樸里節日益擴大的社區影響力與凝聚力。

02 創新突破:將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融入社區節日

2025年樸里節突破傳統模式,首次將萬物云“G4行動“全面融入社區節日,推動社區安全建設從基礎服務升級為居民廣泛參與的共建行動。這一創新旨在將應急救援能力從物業的技能儲備,擴展為包括業主、街道人員在內的社區整體應急響應能力的提升。

03 業主主導,打造多元參與方式

萬科物業為業主提供了多種參與方式:舞臺表演,業主可報名展示才藝,參與晚會節目;市集參與,業主商戶均可設攤交流,涵蓋童趣市集、家居市集和等多種形式;三是共同制定公約,業主代表參與宣讀并簽署《樸里公約》,承諾共建文明社區。


 
04 業主贊譽,見證社區溫度

一位參與合肥活動的業主表示:“平時鄰里交流少,樸里節讓我們聚在一起,才發現身邊這么多有趣的鄰居。”另一位業主感慨:“從孩子到為人父母,樸里節伴隨我們成長,已成為每年的期待。”這些反饋印證了樸里節在重塑社區凝聚力方面的深遠價值。

萬科物業通過樸里節不斷豐富社區文化建設的內涵,讓“鄰里友好”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變成了可感知、可參與的社區生活體驗,構建出一個更加包容、多元的社區生態系統。


樸里節傳統“百家宴”,吃出社區凝聚力與品牌好感度

樸里節中的“百家宴”,起源于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例如浙江泰順縣的百家宴已有800多年歷史。全國百城以歷史傳承的“百家宴”形式共慶佳節,鄰居們拿出自家拿手好菜,以長桌宴、地方特色宴等形式,在歡聲笑語中分享美食、增進情誼。成為重塑親密鄰里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的重要催化劑。它之所以能延續,是因為它既滿足了人們對溫暖社區生活的渴望,也彰顯了萬科物業打造美好社區的承諾。


多維節日福利,升級業主生活體驗

2024年萬科物業與美團合作推出“騎手友好社區通行解決方案”, 實現騎手一鍵掃碼快速通行,切實解決了末端配送難題,彰顯了科技助力下的社區關懷。2025年,萬科物業進一步聯合美團、滴滴,為業主提供專享優惠券,通過“住這兒”APP即可領取,覆蓋餐飲、出行等多場景,切實優化日常居住體驗。

未來,萬科物業將繼續以“讓更多用戶體驗物業服務之美好”為使命,通過持續創新服務模式,深化“住這兒”數字平臺建設,打造全周期、多維度的社區服務生態。

業內專家認為,萬科物業23年堅持舉辦樸里節并不斷創新服務模式,不僅體現了企業的品牌初心,更彰顯了其作為行業領軍者在塑造社區生活方式方面的引領作用。“住在萬科物業”正從一句品牌口號,日益成為一種美好生活方式的象征和保證。
責任編輯: 鄒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