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合肥人迎來了連續第5個40℃+的高溫天氣,數值一度沖上41.1℃,熱得合肥人暈頭轉向的同時,也順便破了個歷史紀錄。自從有氣象記錄的1958年以來,合肥只記錄下兩次氣溫突破41℃的瞬間,上一次發生在1959年8月23日,只有41℃。
 
  熱出新高度:氣溫、地表溫度均破紀錄
 
  夏天的進度表剛接近半程,高溫天已刷出了百分百的存在感。昨日,合肥人見證了兩個新紀錄的誕生:41.1℃,是合肥有氣象記錄以來,氣象部門監測到的最高溫度。滾滾熱浪也將地表溫度一齊送上了歷史第一的位置。昨日13:00,合肥地表溫度達到了73.2℃。
 
  “合肥有記錄以來,一共出現了9個地表溫度70℃的記錄,其中有6個出現在今年7月。剩下的分別在1988年、1967年和1964年。”省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昨日,全省高溫警報也持續拉響,安徽省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0-16時,最高溫度:全省大部分地區38-40℃,最高霍山42.0℃。除了合肥之外,舒城(40.9℃)、肥東(40.2℃)、肥西(40.8℃)和長豐(40.1℃)也突破歷史極值。
 
  下雨不降溫:雨神昨悄悄光臨合肥西北
 
  昨日14:00多,望著西方上空一片有些陰沉的云彩,剛駛過金寨路口的出租車司機小劉很是期盼,“看樣子,要下雨了。”
 
  事實上,當大多數合肥人熱得暈頭轉向的時候,“雨神”的確悄悄光臨了合肥西北,下了一場“局部”的雷陣雨。在朋友圈里,不少市民打趣說:“41.1℃的時候下雨,豈不是等于在下熱水?”
 
  “這場雨是地面受熱不均產生的,對于降溫格局沒有什么影響,也并非是受到臺風等‘外力’助推產生。”合肥市氣象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雷雨的形成原因來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冷暖空氣匯合時造成的,稱鋒面雷雨;一種是局地受熱不均而產生的,稱熱雷雨。鋒面雷雨范圍廣,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往往是先下雨后打雷,而熱雷雨則范圍小,常常是先雷后雨,持續時間短,下了就停,雨量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指的就是熱雷雨。”
 
  為啥這么熱:副高+熱島效應聯手“作怪”
 
  為什么今年合肥熱成這般樣子?“此次安徽持續高溫天氣的主要原因正是副高的穩定控制。”省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姚葉青介紹,“在副高控制區域內,盛行下沉氣流,容易產生高溫天氣。”不僅如此,20日開始,副高的強度還進一步升級,它的強中心來到江淮上空,氣溫也進一步上升,全省由35-37℃快速上升到38-40℃,甚至部分地區超過40℃。
 
  “城市熱島效對高溫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衛星遙感監測圖上,非常清楚地顯示出城區溫度明顯高于非城區。”姚葉青說。
 
  高溫地圖:全省“燒烤城市”前10名合肥未上榜
 
  昨日,省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發布了一份高溫地圖,記者了解到,全省堪稱“燒烤城市”的前10名,竟有7個位于山區地帶。“霍山43.3℃,出現在1966年;涇縣42.7℃,出現在2013年;廣德42.5℃,出現在2013年……”在這份名單上,還有石臺、亳州、馬鞍山、寧國、歙縣、金寨、泗縣。排名最后的泗縣最高溫也有41.7℃。因此合肥憑借41.1℃的“歷史最好成績”且無法上榜。
 
  而這些地區有7個都在山區地帶。“大家通常認為山區涼爽,但反而是最熱的。這是因為焚風效應,這些地區的觀測站都建立在背風面的山腳和山腰,焚風效應就特別明顯。”氣象專家說。
 
  光是高溫其實并不難忍受。在安徽,還有一些伴隨高濕度到來的“悶燒天”,高熱+高濕度,帶來體感上更高溫的感覺。這其中,蕪湖、無為、安慶人可能感受更明顯。在榜單中,這三個地區在夏季濕度最大,更容易感受體感溫度高,悶熱異常。
 
  天氣預報:降溫降雨最快7月底到場
 
  對于合肥人來說,盼著高溫謝幕,最值得期待的要數臺風。“高溫會持續到月底,屆時,可能會受到臺風外圍影響,出現降溫、降雨。”合肥市氣象臺工作人員介紹說。
 
  省氣象臺昨日下午發布消息稱,28-30日我省北部有一次雷陣雨天氣過程,其中淮河以北和本省山區午后局部地區易出現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對流性天氣。28日全省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普遍為37-39℃,淮河以南部分地區超過40℃。29日后我省北部高溫天氣逐步緩解,最高氣溫33-35℃;南部高溫天氣仍將持續到月底,之后有所緩解。
 
  具體來說,28日:淮河以北多云有時陰天,淮河以南晴天到多云;淮河以北部分地區和本省山區有分散性雷陣雨。29日:全省多云有時陰天,沿淮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和本省山區有分散性雷陣雨。30日: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間多云到陰天,部分地區有陣雨或雷雨;江南晴天到多云,山區局部有午后雷陣雨。
 
  氣象專家提醒,受持續高溫天氣及降水偏少影響,江北大部及沿江江南東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未來3天,淮河以北和本省山區多局地對流性天氣,需注意防范。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