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留守兒童有了“誠信保姆”、養老院裝上了新空調……2017年,肥東縣實施37項民生工程,涉及社會保障、精準扶貧、養老等多個方面,實實在在為百姓解決民生之憂。據悉,截至6月底,全縣民生工程計劃投入資金21.1億元,已到位資金19.8億元,資金到位率93.8%;工程類項目點20039個,已開工項目19012個,開工率94.9%;已完工13462個,完工率67.2%。
 
  社會保障農村留守兒童有了“誠信保姆”
 
  肥東縣共有農村留守兒童3487人,數量較大,而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一直都是肥東縣政府的關注點。為了更好、更暖地關愛留守兒童,肥東縣成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中心。
 
  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有了管理自己、守護自己的“誠信保姆”。據了解,該縣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在全縣331個村居選取331名村(社區)留守兒童保護專干和22個鄉鎮(園區)留守兒童保護督導員,對留守兒童實施網格化管理,由專人負責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做到“頂層有機構,基層有隊伍”,強化對留守兒童的源頭保護、預防保護、主動保護和全面保護。目前,村級專干人員的考核、選聘、培訓工作已經按照相關流程全部完成,所有人員已配備到位。
 
  不僅如此,肥東縣還對全縣的養老院進行升級改造。據悉,肥東縣民政、公安、衛計、市場監管、老齡辦聯合出臺《肥東縣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通過開展專項行動督促敬老院限期完成整改,促進養老服務質量水平提升。除了加快養老機構建設,肥東縣還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單位對養老院服務質量進行評估,督促養老院優化服務質量。考慮到有些入住養老院老人存在心理障礙等問題,該縣委托第三方分配給每個養老院1-2名心理疏導師,定期對心理危機老人實施心理輔導與干預,保障他們安度晚年。
 
  隨著夏季的到來,該縣財政拿出經費585.108萬元,為全縣18所鄉鎮敬老院購置安裝空調1782臺,鋪設地塑近3萬平方米,確保敬老院院民有個清涼舒適的生活環境。目前,該縣18所鄉鎮敬老院全部達到星級標準。
 
  創業就業著重發展電子商務、家政和養老等服務業
 
  按照“市場調節就業、個人自主擇業、政府促進就業和多渠道擴大就業”的工作方針,肥東積極貫徹落實促進各類人群就業的企業幫扶、就業援助和社會保障政策,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總量穩步增長,就業形勢保持基本穩定。
 
  在健全就業援助制度方面,該縣通過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退役士兵和殘疾人就業援助等服務活動,著力幫助困難群體就業,堅持統籌城鄉就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強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建設,建立多層次技能人才培養網絡;著重發展電子商務、家政和養老等服務業,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快建設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單位,切實增加就業見習崗位,繼續開發高校畢業生基層特定崗位,引導高校畢業生在基層就業,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該縣還推進基層平臺工作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將就業和社會保障業務全部納入大廳窗口管理,基本實現“一門受理、內部運行、限時辦結、陽光透明”;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并完善調整機制,建立健全工資指導線和工資支付保障金、欠薪應急周轉金等制度。
 
  截至今年6月,技工大省技能培訓已完成脫貧培訓254人,完成培訓任務169%;企業新錄用人員技能培訓1756人,完成目標任務117%;退役士兵培訓全面完成目標任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已開班培訓200人,開班率達100%;就業扶持工程項目已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10個,完成目標任務的100%;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7名,撥付資金13.72萬元;開發高效畢業生就業見習崗位184個,完成目標任務153%;已完成23名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撥付資金12.06萬元。
 
  教育文化集團化辦學,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全縣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愈發提高。肥東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與合肥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民辦普惠幼兒園,建立并完善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移交、使用長效機制。
 
  深入實施義務教育“三大提升工程”,推進肥東一中、肥東三中、實驗小學等縣內名校集團化發展,通過辦分校、聯合辦學、輸出品牌等方式,向縣城周邊地區以及學生較為集中的偏遠地區覆蓋,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按照“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原則,穩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發展。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合作,引進高等教育資源,支持安徽師范大學等省內外高校在肥東設立分校或聯合辦學。
 
  在文化方面,肥東縣按照國家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要求及標準,推進鄉鎮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民文化樂園等建設。實施“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計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使公共文化服務運行體系現代化、信息化和互聯網化。
 
  目前,肥東新建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大劇院以及縣廬劇小劇場。縣文化館、圖書館均達國家一級館標準。70%以上的村(社區)建成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室外文體活動廣場面積不低于600平方米、配置文體活動器材的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含農民文化樂園);加快禹州城市廣場影院、皖新傳媒圖書影視城等數字院線建設。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進一步保護利用好六家畈古民居群。建設包公文化園、中國收藏家協會長臨河示范基地。
 
  公共服務打造“碧水、藍天、綠地、靚村、凈城”城鄉體系
 
  肥東縣將加快水、電、氣等城市生命線設施建設,加大保供防護能力,注重提高基礎設施配置的公平性和覆蓋面,形成適度超前、持續發展、保障有力的城鄉公用基礎設施體系。
 
  按照“碧水、藍天、綠地、靚村、凈城”的城鄉生態環保一體化發展思路,全面加強城鄉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強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努力營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城鎮地區針對“臟、亂、差”問題展開攻堅戰,重點解決各主次干道垃圾亂倒、機動車輛亂停亂放、店外經營等突出問題,促進城區環境衛生面貌持續轉變。推動街巷(支路)環境衛生整治工程,實施環境整治重心向小區延伸。
 
  集中解決清掃保潔、垃圾轉運等難點問題,縣城生活垃圾集中處置率達100%,鄉鎮集鎮所在地生活垃圾集中處置率達100%。規范設置臨時攤區,有序拆除違章建筑。加大綠地建設,中心城區各項綠地指標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生態縣標準。改造街巷綠化設施,提升街巷綠化標準。完善縣城和鎮區的亮化工程,著重提升重點片區的亮化檔次和水平。
 
  農村地區以“記住鄉愁”為主題,以“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為基本原則,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生活環境,全力創建全省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大資金投入,年度計劃投入2億元用于中北部鄉鎮的道路、給排水、公園綠化、路燈等基礎設施和鎮區改造、河道治理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編制中北部鄉鎮排水規劃,建設元疃、眾興、古城等鄉鎮污水處理廠,實現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建設鄉鎮公交停保場,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
 
  截至目前,140萬畝秸稈還田任務,肥東已經完成還田任務59.2萬畝,打卡發放到戶資金1775余萬元,大中型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已進場施工,秸稈固化成型燃料生產點已開工建設,生產點生產廠房等基礎建設已經完成。
 
  同時,27座小型病險水庫改造提升已全面開工,3個食品安全工程已完工2個,13家農產品安全工程“三品”認證工作已完成,10套蔬菜農殘快檢系統已完工9個,6個畜、水產品檢測系統建設已完成任務。
 
  另外,棚戶區改造項目已開工4358套,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已開工建設,惠民菜籃子工程計劃“五一”已啟動。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