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牛皮癬”反復“發作”,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背后巨大的利益驅動。為了鏟除“城市牛皮癬”,城管部門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而除了城管以外,社區工作人員以及志愿者也是“除癬大軍”里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市民爆料小廣告背后的利益鏈
 
  還記得2013年春晚小品《大城小事》嗎?小廣告張貼者見縫插針,隨處亂貼“牛皮癬”惹人煩。可不要小瞧了他們,一位曾經做過“牛皮癬”廣告張貼者的市民張先生向記者爆料,這里面利益驚人。
 
  張先生說,貼“牛皮癬”的分為兩類人,一類是為自己的產品而貼,偶爾為之;另一種則是職業貼廣告的。他們從不同的公司承包下業務,自己貼或者雇人在墻壁上、馬路上、電梯里等各個顯眼的地方貼。
 
  “幫公司張貼‘牛皮癬’,有的是按貼張計算,有的是按月計算。不過只要肯吃苦耐勞,一個月收入七八千不成問題。如果再拼命點,一個月都能破萬。”張先生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按照貼一張“牛皮癬”八分錢來算,一個上午勤快點,至少能貼上個200張,一天下來也三四百了。
 
  “但別以為貼小廣告掙錢容易。”張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一方面,公司給了你錢,就要有效果。他們還會派人來監督。再次,現在城市環境要求高了,不管是居民、物業還是執法人員,都對張貼小廣告人員很反感。所以,每次只能偷偷貼,要不就是蒙蒙亮的大清早,要不就是漆黑的夜晚。一旦看到有物業或者城管來,就像老鼠一樣收拾家伙四處逃竄。有時候遇到市民反對,也會‘夾著尾巴’默默離開。”
 
  “其實真正賺錢的是那些廣告主們。”張先生說,小廣告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鏈。“對于廣告主來說,每張小廣告的印刷成本才一到兩毛。加上人工費,每條小廣告成本最多也就一元。比起正規渠道發放廣告,簡直便宜太多了。而最掙錢的,莫過于刻章、辦證、發票類小廣告,干得好的,一年獲利能高達幾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元。”
 
  雖然能掙錢,張先生還是告別了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太不光彩了,遇到熟人,簡直抬不起頭。”張先生說,“我現在開出租了,雖然錢少了些,時間也沒那么自由了。但是至少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踏踏實實的。”
 
  義務清理一星期能鏟除十公斤“牛皮癬”
 
  有不遵守城市文明,亂貼廣告者,也有義務加入除“癬”隊伍,與亂象作斗爭者。這不,早晨7點,天還沒有大亮,很多人還在睡夢中。蜀山區南七街道丁崗社區的一條小巷子里,卻傳來了“刷刷刷”的聲音。一位身形單薄的老人,正費力地將電線桿上的小廣告鏟掉。這位老人名叫焦傳林,是蜀山區丁崗社區的居民,每天在附近晨練的人們,總能碰到他正全神貫注地清理“牛皮癬”。
 
  不斷地噴水,再用鏟刀一點點清理……在焦師傅隨身攜帶的小包里,有鏟刀、噴壺、鋼刷子、噴漆、自拍桿等工具。“噴壺是‘澆’牛皮癬的、噴漆是用來覆蓋‘牛皮癬’的、自拍桿是用來連接鏟刀的”,焦師傅如數家珍地給記者介紹起每一樣工具,這些都是他多年除“癬”生涯里挑選出來的“好幫手”。
 
  用手按住鋼刷子,使勁地在電線桿上來回摩擦,黏得很緊的“牛皮癬”終于被焦師傅一點一點刮下來了。因為要清理的“牛皮癬”太多,一把鋼刷子最多也只能用一個星期就要換新的。十來分鐘后,焦師傅才清理完一根電線桿,并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焦師傅說,這些都還不算什么,最讓他為難的是鏟除后的“牛皮癬”總是會很快“卷土重來”。
 
  焦師傅是社區里的志愿者,十多年前就開始義務為社區清理“牛皮癬”了。“我每天起床很早,又有晨練的習慣。晨練的時候,看到路邊貼了很多‘牛皮癬’,十分影響環境,實在受不了,就自帶鏟子專門鏟‘牛皮癬’。”然而,焦師傅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鏟就成了習慣。十多年來,他放棄了晨練,每天一大清早就專門與“牛皮癬”對抗。“一個星期下來,最多的時候,鏟除的‘牛皮癬’能有十公斤。”焦師傅自豪地說。
 
  “雖然‘牛皮癬’容易復發,但是比起前幾年,真的好多了。”焦師傅對此十分的欣慰。更讓焦師傅自豪的是,在他的帶領下,社區里有十多名退休老人都加入了義務鏟除“牛皮癬”的隊伍中。
 
  面臨困境社區“鏟癬”人員和經費是難點
 
  蜀山區丁崗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牛皮癬”問題已經成了社區文明創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難點主要在于經費不足和人手不足。
 
  據介紹,目前社區“清癬”主要力量還是依靠社區工作人員和城管執法隊員,以及像焦師傅這樣的志愿者。但城管執法隊員工作繁多。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也都有自身事務,而且他們沒有執法權。
 
  “看到張貼‘牛皮癬’的人,我們就盡量上前去制止。很多亂張貼者,因為心虛,大都落荒而逃。但也有一些兇神惡煞者,不但不聽勸阻,反而嘲諷我們多管閑事。”焦傳林告訴記者。
 
  “我們也沒有執法權,不能和別人硬干,只能在通知城管隊員后,默默跟在他們后面進行‘清癬’。”焦傳林無奈地說。
 
  此外,雖然很多“鏟癬”力量是義務的,但清除“牛皮癬”所需的鏟刀、噴漆、水泥、刷子等工具仍需社區提供,僅去年一年,丁崗社區在這方面投入就達萬元左右。
 
  引導規范給便民小廣告找地方“安家落戶”
 
  肆意張貼的小廣告確實很煩人,雖然屢禁不絕,但是其中一些“家政”、“開鎖”、“疏通管道”類的服務廣告卻是大家生活必需的。對這樣的小廣告,不能一味地全部禁止,而應該給它們尋找合適的張貼地點。這樣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時,也能減少隨意張貼小廣告的現象。
 
  記者從合肥市城管部門了解到,從2012年起,合肥市每年在各地設置了一批張貼欄,讓“流浪”的便民小廣告“安家落戶”。主管部門加強對張貼欄的有效監管,協調街道、單位、物業等,落實專人管理維護,確保設施完好。規范小廣告的張貼發布,認真制定管理規定,對非便民服務類小廣告,特別是非法小廣告,一經發現,立即清理。
 
  而社區和物業也在小區以及每個樓棟、單元門內設置了廣告欄。老百姓實際需要的小廣告都可以整齊、規范地貼在那里。
 
  “房產出售出租、辦證貸款這類營銷廣告是‘牛皮癬’的最大量體,這些是公司行為,本著‘廣撒網’的原則,根本不在規定的廣告欄張貼,而是鋪天蓋地地在道路、電線桿、圍墻上亂賬貼,只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清理起來難度很大。”丁崗社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為此,社區利用“鏟癬”換積分,用積分可以在愛心銀行兌換一些小禮物等方式,鼓勵更多的居民能夠加入到“鏟癬”活動中。
 
  市民建議將“牛皮癬”納入法治軌道
 
  “‘牛皮癬’之所以屢禁不絕,主要是缺乏法律約束。”合肥市民劉以達先生是一名法律界人士,他建議,是否能盡快出臺一個專門整治“牛皮癬”的地方性法規,將治理“牛皮癬”納入法治軌道,以加重查處力度。
 
  家住合作化路通和易居小區的吳女士則建議,可以采取市場化運作,合肥市可以成立一支專門治理“牛皮癬”的隊伍,專職處理城市“牛皮癬”,通過明察暗訪等工作,直接上門找到廣告的投放者進行處罰,從根源上增加其違規風險,徹底根治“牛皮癬”現象。
 
  合肥志愿者杜大海則建議,“除癬”可以大力借助社區推廣群防群治,發動更多的群眾加入到“除癬”中來,讓“牛皮癬”找不到立足之地。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