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下塘鎮韓崗社區農民周之敏在翻整自家的土地時,意外發現一座古墓。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搶救性發掘,認定這是座東漢古墓(如圖),而部分出土文物也是首次發現,這為研究江淮地區東漢時期墓葬的年代序列以及埋葬制度、民間風俗、器物組合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解放初這里曾翻出陶罐
 
  昨日,合肥晚報、合肥都市網記者來到韓崗社區采訪,這里正在進行土地整治。剛犁過的大片農田在春風的吹拂下,散發出特有的氣息。
 
  聽說記者為東漢古墓之事而來,70歲的村民周金紅走了過來,他向記者介紹,這里確實發現了東漢古墓,春節期間考古人員還對古墓進行了發掘。
 
  周金紅介紹說,在解放初期,埋藏古墓的這片田地曾是他家的耕地,后來土地調整,就分給別的村民了,“解放初期,我們在地里犁田,還翻出了一個陶罐,那時候不懂,幾十年下來,那個陶罐早不知道去哪了。”
 
  “這次發現漢代古墓的田地以前叫做韓老墳,因為這塊地比其他地要高一些,而且面積也大。”周金紅說,至于韓老墳下面埋葬的是誰,哪個年代的,卻無人知曉。
 
  村民犁地發現古墓青磚
 
  在發現東漢古墓的田地,村民周之敏剛剛找了臺旋耕機在翻整土地,“沒想到旋耕機的鐵齒犁斷了好幾根,土下面可能還有古墓下方的夯土,比較堅硬。”周之敏說。
 
  呈現在周之敏和記者眼前的這片田地,已經被高高的田埂分割成好幾塊長方形,周之敏說,考古隊發掘的8座古墓都是在這下面。
 
  周之敏告訴記者,2016年他分到了這塊田地,就在犁地耕種的時候,他看到翻開的土地里有青磚,“青磚比現在的磚大不少,上面還有花紋,現在的磚上哪有什么花紋啊。”周之敏聯想到以前村民的傳說,韓老墳可能下面埋有古墓,周之敏便撥打了當地政府的電話。
 
  之后,當地政府部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到現場,通過精密的勘察,確認土地下面埋葬著東漢的古墓,并命名為“長豐縣下塘鎮中韓古墓群”。
 
  確為漢墓并搶救性發掘
 
  確認有漢代古墓后,為配合下塘鎮土地整治工程,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韓崗社區中韓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經過先期考古勘探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長豐縣文物管理所組織了專業隊伍參加此次考古發掘工作,工期約40天。
 
  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場領隊介紹,此次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9座并發掘8座,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器物判斷,為東漢及清代時期古墓群。“已發掘的墓葬可分為磚室墓和土坑墓兩種類型。隨葬器物較少,出土器物僅19件(組)和部分陶瓷碎片,主要類型有瓷器、陶器、銅器、鐵器和石器等。”
 
  現場領隊說,之所以發現墓葬9座而發掘8座,是因為另外一座墓葬靠近水塘,且水位較高,目前不便發掘。

  部分出土文物首次發現
 
  近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其官網上發布《長豐縣下塘鎮中韓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順利完成》的消息,這也標志著此次的考古發掘工作完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介紹,雖然此次發掘時間不長,古墓葬及出土器物數量也不算特別豐富,但中韓古墓葬的密集程度在我省考古工作中還是比較少見的,部分出土文物也是首次發現。
 
  對于這些東漢古墓以及出土的少量器物,考古專家表示,這些東西可以反映出合肥地區與其他區域的古代文化交流的關系,也為研究江淮地區歷史特別是東漢時期墓葬的年代序列以及埋葬制度、民間風俗、器物組合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