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建功大別山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大別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名山。這是由于大別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斗,前赴后繼,以巨大的流血犧牲,贏得了“大別山紅旗不倒”的歷史地位,為建立新中國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所決定的。作為中共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別山區的革命歷史進程,與一代偉人周恩來的領導密切相關。這種聯系體現在諸多的方面,尤其體現在大別山革命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周恩來對大別山革命歷史的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首次設立鄂豫皖邊特區,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統一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外聞名的大別山,位于鄂豫皖3省邊界地區,這里南接長江可威逼寧漢,北向豫皖可俯瞰中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黨的創立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即成為創立黨組織較早、受黨的影響較深、工農運動高漲的地區。因此,大革命失敗后,鄂豫皖3省黨組織根據“八七會議”所確定的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在探索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過程中,相繼把武裝起義的重點放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大別山區,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實行大別山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構想。隨著這個戰略構想地付諸實施,大別山相繼爆發了黃麻起義、商城起義和六霍起義,形成了大別山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 在彼此相鄰的鄂豫皖3省的邊界地區開展工農武裝割據,離不開3省黨組織的相互配合與相互支援。如經過鄂豫兩省邊界地區黨組織的共同努力,黃麻起義武裝才得以在河南光山南部的柴山保站穩腳根,建立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商城起義得到鄂東特委和紅31師的大力支援,才得以一舉成功,并迅速創建紅32師和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六霍起義得到信陽中心縣委、商城縣委和紅32師的密切配合,紅32師連續東征援助,六霍起義武裝才得以組建紅33師和逐步創建皖西革命根據地。但是,在致力于實現大別山工農武裝割據戰略構想的過程中,如何協調不同省份、不同地區之間的組織領導,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早在1928年12月,鄂豫邊區黨組織根據實際斗爭的需要。就向中央提出學習井岡山的辦法,將鄂豫皖邊界地區聯絡起來,建立蘇維埃區域的建議,但遭到中央的否定。由于組織領導不統一,難免會發生意見分歧,特別是當地方主義、宗派觀念作怪時,更難以憑橫向關系統一認識,解決問題,甚至發生以極端方式解決意見分歧的嚴重錯誤(如錯殺“二徐一戴”事件)。因此,根據大別山工農武裝割據斗爭發展的迫切需要,如何從根本上避免組織領導不統一所造成的分歧和干擾,進而使鄂豫皖3省邊界地區的黨和紅軍更加協調一致,成為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能否形成和發展的關鍵。 周恩來是最早認識到建立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具有重要戰略作用的中央領導人。中共“六大”后,周恩來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組織部長、軍委主席,他作為中央主要領導人,對領導武裝斗爭有著親身的體驗,并且在密切關注各地工農武裝割據斗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著力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1929年9月,由周恩來負責起草的著名的中央“九月來信”中明確倡導:“在全國革命高潮未來時,紅軍此時主要地采取……省邊界游擊的策略是對的,但要注意使這……區域的赤色勢力聯系起來。”“幾省邊界工作可以聯系,能夠指揮時,可以成立特委”。與此同時,中央于9月24日發出指示,決定將商城、光山、羅山、黃安、商城、黃陂、羅田等8個縣劃為鄂豫邊特區,建立鄂豫邊特委,對鄂豫邊、豫東南根據地的黨和紅軍實行統一領導。1929年底,周恩來聽取了中央巡視員郭述申關于鄂豫邊界地區工作情況的匯報,并將有關重大問題提請中央研究決定。當時,鄂豫皖邊區的工農武裝割據斗爭風起云涌,已形成燎原之勢,紅32師攻占商城縣城,這是大別山區紅軍成立后攻占的第一座縣城。這些都引起了周恩來的高度重視與關心,他在此時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起草致莫斯科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信中說:“游擊戰爭與蘇維埃區域的發展,三月來亦有顯著進步,特別是在……鄂東等地。”為了使鄂豫皖邊區創建革命根據地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周恩來力促黨中央采取更適應實際的策略,并迅速付諸實施。 1930年2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在上海主持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部署鄂豫皖邊區的工作。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結合全國政治形勢,強調了湖北、河南、安徽3省邊界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并宣布中央的決定:將湖北、河南、安徽3省邊界地區劃為鄂豫皖邊特別區,統一鄂豫邊、豫東南、皖西3塊革命根據地和3支紅軍的領導,建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委,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接著,中共中央于2月25日至3月22日,在短短的26天時間內連續向鄂豫邊特委發出5次指示信及決定,這在黨史上是比較罕見的。與此同時,周恩來親自逐個與中央派遣到鄂豫皖工作的干部郭述申(首任特委書記)、許繼慎(紅1軍軍長)、熊受暄(紅1軍政治部主任)談話,希望他們到鄂豫皖邊區使中央的決定和指示得到迅速地貫徹。由此也可看出周恩來對大別山革命斗爭的重視程度及其周密細致的求真務實精神。 偉人的作用在于推動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在鄂豫皖革命斗爭發展的緊要關頭,周恩來為統一鄂豫皖邊區黨和紅軍的組織領導作出了富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決策,因勢利導地促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迅速形成和崛起,隨后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即發展成為僅次于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二、指示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使這支從大別山走出的第二支紅軍長征部隊成為“北上先鋒” 1932年底,紅4方面軍主力向川陜邊實行戰略轉移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形勢十分嚴峻。為了繼續堅持大別山區的革命斗爭,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重建紅25軍,并領導鄂豫皖根據地軍民連續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等戰斗的勝利,打破了敵人大規模的劃區“清剿”,初步扭轉了革命斗爭的危局。但是,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的影響,鄂豫皖省委盲目執行“奪回中心城鎮”、“為保衛蘇區每一寸土地而戰”的錯誤方針,導致了七里坪戰役和第5次反“圍剿”初期中心區保衛戰的失敗,同時又推動了“肅反”,使發展1萬多人的紅25軍損失過半,根據地大部喪失,斗爭形勢再度惡化。
在錯誤和挫折面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黨和紅軍領導人認真吸取教訓,逐步轉變斗爭方針,形勢趨向好轉。紅25軍在堅持反“圍剿”斗爭中,采取內線與外線相結合的方針,輾轉游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先后取得長嶺崗、太湖、扶山寨等戰斗的勝利。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軍民堅持奮戰,使之用鮮血染成的紅旗始終飄揚在大別山區。 中原危急,內戰一觸即發。當此危急時刻,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心系中原解放區的安危,對堅持在大別山區的中原部隊傾注了極大的關懷。 1946年2至3月,周副主席率中共代表團正在重慶談判,當他得知國民黨軍隊突然襲擊中原前線部隊時,立即召開一系列記者招待會,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反革命兩面派手法,嚴正指出:國民黨反動派進攻中原解放區,“系有計劃之陰謀,企圖在東北未能攻占長春之前,突然發動全國性之大內戰”。并嚴正警告:“中原軍區新四軍、八路軍計有6萬之眾,如果國民黨反動派敢于進攻,破壞停戰協議,以致全國內戰,其全部責任,當由國民黨負之”。“如果不聽正告,國民黨以30萬之眾,企圖消滅6萬八路軍、新四軍,就是內戰的開始”。當周副主席得知蔣介石密電把開赴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主力調回來,加強圍攻中原的力量時,立即電告毛澤東主席。毛澤東及時指出:如能在中原牽制敵軍30萬人,以利東北我軍展開,第5師部隊不論受到多大損失,對全國戰局也是很大的勝利。當周恩來得知中原部隊被圍困后,糧食極度缺乏,甚至連飲水和燒柴都非常困難時,立即與國民黨軍政當局交涉,嚴厲譴責國民黨軍隊的經濟封鎖,并通過公正輿論為中原解放區軍民呼吁,爭取社會同情和社會救濟。與此同時,他委托董必武從重慶飛抵武漢,經過多方會談與交涉,為中原解放區爭取到一批救濟物資,連同各解放區捐助的糧款,及時送到宣化店慰問,給予中原解放區軍民以巨大的鼓舞,并使之財糧供給逐步得到明顯改善。為之振奮的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向黨中央保證:“我們有毛主席、周副主席的領導,我們有6萬名久經考驗的戰士,我們有6萬條槍,我們努力奮斗,首先把他們的兵力牽制30萬,打起來就來個四面開花到處出擊,敵人想吃掉我們,沒有那么容易。”
1946年4至5月,在內戰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周恩來副主席肩負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重托,以他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的卓越才能,為中原解放區的堅持與突圍,贏得反內戰的準備時間,親自奔走呼號于渝、漢、寧之間,親自赴中原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宣化店,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4月3日,周恩來電告美國代表馬歇爾,提議同到宣化店視察。經多次據理力爭,采取拖延態度的美蔣代表才被迫同意去宣化店視察。5月3日,周恩來由重慶飛抵南京的當天晚上,立即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希望首先協議停止中原內戰,以免牽動全局,發展成為全國內戰。5月5日,周恩來飛抵漢口,立即與美、蔣談判代表徹夜會議,決定赴宣化店后,立即深入中原部隊指戰員之中問寒問暖,關懷備至,感人至深。隨后,周恩來立即在中原軍區司令部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了解實際情況,部署中原堅持與突圍。接著,周恩來在宣化店中學召開軍事調停會議,他向在場的30多名中外記者,列舉大量的事實,揭露國民黨軍隊破壞停戰協議的罪行,并再次緊急呼吁:現在,全國需要和平,內戰應無條件停止,千萬人的生命所系,如何能拖,又如何忍拖。當天晚上,周恩來參加文藝晚會,與廣大指戰員見面。他代表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向中原軍民問好,鼓勵中原部隊不怕犧牲,去戰勝一切困難,使廣大指戰員深受鼓舞,斗志倍增。晚會結束后,周恩來又連夜召開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領導會議,進一步研究中原戰況,分析敵我態勢,部署中原突圍,并精心制定了應付突然事變的對策和正確的戰略轉移方案。
5月9日,周恩來離開宣化店返回漢口,隨即召開三方談判代表會議,根據軍事3人小組的實地調查,討論制止中原內戰的協議。5月10日,周恩來親自簽署與國民黨、美國代表達成的《漢口協議》。這個協議在規定立即制止中原軍事沖突,停止構筑碉堡等有利于“中原堅持”條款的同時,還規定了合法轉移中原部隊傷病員和非戰斗人員等有利于“中原突圍”的條款。周恩來親自為中原堅持和突圍所創造的有利條件,使黨中央關于保存干部、精干隊伍、隨時準備突圍的指示順利得以落實。中原軍區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有計劃地安全轉移了1000多名傷病員,化裝轉移了上千名干部,并復員安置了近萬名年老體弱戰士,精干了主力部隊,增強了戰斗力,為勝利舉行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奠定了堅強的基礎。 周恩來的名字銘刻在大別山革命歷史的豐碑上。在大別山革命斗爭發展的關鍵時刻和緊要關頭,他都給予了深切地關懷,正確地指導,英明地決策,有力地支持,巨大地鼓勵,并為之傾注了心血,卓有成效地推動了大別山革命歷史的發展,鑄造了大別山革命歷史的輝煌 。(來源: 六安新聞網) 責任編輯: dingy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