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賦能學術 共建共育人才——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走進合肥城市學院系列公益活動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近日,一場場聚焦實戰能力提升、銜接校園與社會的“賦能企業與人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系列公益活動在合肥城市學院成功舉辦。
|
近日,一場場聚焦實戰能力提升、銜接校園與社會的“賦能企業與人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系列公益活動在合肥城市學院成功舉辦。活動由合肥城市學院、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聯合打造,以“實戰賦能學術,共建共育人才”為核心,通過四場特色課程培訓和四場辯論比賽兩個版塊,將行業一線經驗與高校學術培養有機融合,為學生搭建起“學用轉化”的實踐橋梁,贏得了師生的廣泛關注與熱烈響應。
![]() ![]() 四場實戰課程和辯論比賽落地,精準對接成長需求 本次系列公益活動緊扣大學生能力提升、職業發展的核心需求,邀請行業資深專家與高校學者聯袂授課、輔導,內容兼具實用性與針對性。 新聞寫作實務:筆耕不輟練真功。課程由資深媒體人、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理事戴先鼎主講,聚焦校園新聞、活動通訊、學術動態等高頻寫作場景,從“選題策劃、結構搭建、語言錘煉”三大維度拆解寫作技巧。講師結合自身從業案例,剖析新聞寫作中的常見誤區,通過“現場命題寫作 + 即時點評修改”的互動模式,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用事實說話、用細節出彩”的寫作邏輯,提升文字表達的精準度與傳播力。 項目路演實訓:演練賦能創業夢。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常務副會長宋磊以“創新創業大賽路演的準備與臨場發揮”為主題,圍繞大學生創業計劃、學科競賽項目展示等場景,系統講解路演的商業邏輯梳理、PPT可視化設計、現場表達技巧等核心內容,設置提問互動,針對學生展示中的邏輯漏洞、表達短板給出針對性建議,幫助學生學會用清晰的邏輯、生動的表達傳遞項目價值,為未來創業或競賽積累實戰經驗。 TED演講技巧:以聲傳情達心意。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閆勁鐸聚焦“故事化表達”核心,從“主題提煉、情感共鳴、肢體語言配合”三個層面,拆解TED演講的魅力密碼。講師通過經典演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經歷中的閃光點,學習“用故事代替說教”的表達方法,并組織學生上臺進行短時間演講實踐,現場指導語氣語調控制、眼神交流技巧,幫助學生打破表達膽怯,提升公眾演講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辯論賽實戰指南:思辨交鋒練口才。安徽大學教授、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顧問徐華以“邏輯與技巧,辯論中的思維與合作”為主題,結合高校辯論賽經典賽事案例,系統講解辯論的立論技巧、駁論方法、自由辯論應對策略,以及團隊協作中的分工配合要點。課程中,徐教授通過“模擬辯題討論 + 攻防演練”,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精準捕捉對方邏輯漏洞,在思辨交鋒中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語言應變能力。 以賽促學以賽促練:實戰交鋒中強表達練思辨。“激揚青春,才思競鳴”2025 辯論賽四場總決賽在合肥城市學院大禮堂成功舉辦。徐華教授作為評委會主席做總結點評,學會老師李斌、程舒、戴先鼎、尹理軍、桂尚汮擔任辯論賽評委,學會特聘講師王晨晨擔任辯論賽主席。大學生們分別圍繞“天賦大于努力&努力大于天賦” 、“當今社會,人才的專業深度比綜合素養更重要&人才的綜合素養比專業深度更重要”、“創業過程中,人才更為關鍵&資金更為關鍵”、“相愛容易相處難&相處容易相愛難”展開激烈交鋒。賽場上,雙方辯手立足論點,唇槍舌劍,立論層次分明,駁論精準有力,自由辯論中又快速捕捉漏洞和構建防御,充分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思辨意識、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藝術,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的思辨盛宴。 ![]() ![]() 以共建破壁壘,以實戰賦新能 本次“賦能企業與人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系列公益活動具有明確的初衷與深遠的意義。從活動目的來看,旨在打破高校課堂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壁壘——高校側重學術理論培養,而社會組織擁有豐富的行業資源與實戰經驗,二者攜手實現了“理論 + 實踐”的優勢互補,幫助學生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活動意義而言,這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創新探索:通過引入社會組織的優質師資與實戰資源,豐富了高校的課程體系,讓學術培養更貼近社會需求;對于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而言,這是社會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發揮專業優勢的生動實踐,為學會服務社會、賦能高校學子搭建了重要平臺;對學生來說,課程彌補了傳統課堂在實戰技能培養上的不足,不僅提升了寫作、演講、思辨、路演等核心能力,更拓寬了學術視野與職業發展思路,為未來參與學術交流、求職就業、創業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長效共建啟新程,協同育人譜新篇 此次系列公益活動的開展,不僅是一次短期的技能培訓,更標志著合肥城市學院和合肥市演講與口才學會“校社共建”協同育人機制的正式落地。雙方表示,未來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進一步深化合作,圍繞更多實戰技能主題開發系列課程,搭建長效化、常態化的共建平臺。 據悉,后續雙方還將聯合舉辦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戰競技中鞏固所學、提升能力。這種“高校搭臺、社會組織賦能、學生受益”的共建模式不僅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范式,也為社會組織參與教育事業、服務高校學子成長探索了新路徑,最終將助力培養更多“學術扎實、技能過硬、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為教育高質量與人才隊伍建設注入新活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形服務。 責任編輯: 王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