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原國家四部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被稱為“校服新政”,推動中國校服開啟了一場向善、向美的變革。十年間,校服從單純的規范管理對象,逐步演變為承載美育功能的重要載體,見證著中國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以美育浸潤學校”,將校服納入美育育人體系,完成了從管理工具到教育載質的質變。

美育三千年:從詩禮樂到浸潤行動

美育的概念由來已久,其重要性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屢被提及。古代中國雖無“美育”一詞,但古人對美的追求和培養卻從未間斷。儒家思想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理念,已深刻體現了對審美教育的重視。在孔子眼中,詩歌能激發人的情感,讓人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禮儀則規范著人的行為舉止,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展現出良好的修養;音樂更是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夠潛移默化地熏陶人的心靈。這三者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古人對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其中也深刻地體現了對審美教育的重視,為后世美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西方,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著作《審美教育書簡》中,對美育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席勒指出:“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他認為,美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欣賞活動,更是實現人性完善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通過審美教育,人們可以擺脫物質和欲望的束縛,超越現實生活的瑣碎與平庸,實現精神上的自由與解放。席勒的這一思想,對后世的美育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現代美育理論奠定了基礎。

中國近代教育先驅蔡元培先生,是美育的堅定倡導者和踐行者。他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這一理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猶如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為美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的核心在于陶冶人的情感,讓人們在美的體驗中,逐漸培養出高尚純潔的行為習慣,摒棄那些狹隘的人我之見以及利己損人的不良思想。他認為,美育不應局限于藝術課堂,而應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則是美育實踐的核心場所。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學校美育內涵,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要求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

2023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實行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校園美育文化營造行動;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以美育浸潤學校,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

衣以載道:從校服設計到美育載體

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標識,更是學校美育的直觀體現。從款式設計來看,一套優秀的校服應當在美觀與舒適之間找到平衡。它既不能盲目跟風時尚潮流,失去學生應有的純真質樸;又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的身體特點和運動需求,讓學生在穿著時能夠自由活動,展現出青春活力。以日本校服為例,其設計巧妙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女生的水手服,以其簡潔的線條、清新的配色,給人一種青春可愛的感覺;男生的立領制服,則顯得簡潔大方,展現出一種穩重與干練。

除了款式,校服的色彩搭配同樣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內涵。色彩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能夠引發不同的情感反應。明亮柔和的色彩如淡藍、粉色,能夠激發學生的活力與創造力;而沉穩的色調如深藍、深灰,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穩重氣質。以英國一些學校的校服為例,它們多以深色系為主,搭配簡潔的白色襯衫和領帶,整體風格莊重、典雅。學生穿上這樣的校服,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環境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紳士淑女般的氣質和修養現代制式校服的緣起在英國,TRUTEX品牌作為英國學生制服領域的知名品牌,1865年在英國蘭開夏郡成立,迄今已經走過150年的歷史,眾多英國皇室成員和貴族精英在TRUTEX的陪伴下度過了自己的學院時光。

校服的美育價值還遠不止于此,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它還承載著學校的文化內涵與精神象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觀念和精神氣質。每一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辦學理念,這些元素往往通過校服上的;、校訓等細節得以體現。;帐菍W校的標志,它凝聚著學校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追求;校訓則是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和要求,是一種行為準則和精神指引。當學生穿上帶有;蘸托S柕男7䲡r,他們就成為了學校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這種文化的浸潤,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能夠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美的種子,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汲取學校文化的養分,塑造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格。

伊頓紀德:一針一線織就教育生態

近期被新華日報等媒體關注的伊頓紀德,長期以來觀察學校氣質、聆聽學校主張。每服務一所學校,伊頓紀德都會為其量身定制專屬的校園服飾系統。無論是為國際化學校設計的英倫學院風校服,還是為百年公立學校精心打造的“輕中式”款式,都從學校的歷史脈絡和理念精神中提煉出學校顯性文化表達,打造出專屬于學校的“流動的文化名片”。從一件校服出發,十幾年來,伊頓紀德已累計服務清華附小、復旦附中、南洋模范、南師附中、南京外國語學校、領科國際等全國近4000所學校,喚醒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的審美意識。

以校服為切入點,伊頓紀德正在校園里開啟一場美育浸潤的變革。“美的第一課”公益項目走進全國多所校園,十余位伊頓紀德“優教育”講師奔赴現場傳遞美育、服育、禮儀等。伴隨一件件校服,孩子們親歷美的歷程,攀登美的階梯,從外在美的形象、美的著裝、美的體態,到內在美的行為、美的心靈,一起擁抱心之美,行之禮。自2019年發起至今,“美的第一課”已累計開設330余場。

聯合公益組織面向偏鄉兒童捐贈新衣,累計捐贈校服55萬件,惠及19萬余名鄉村學生;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起“故事田”兒童哲學公益項目,依托教育學者朱永新擔任名譽主編的國內首套原創兒童哲學童話“酷思熊”叢書,十年來累計惠及7000余所鄉村學校、52萬名村小師生,搭建美的階梯并將優秀的價值埋進兒童心中;通過“UPCYCLE棄物再造”項目,將校服生產邊角料交給貴州黔東南婦女,以蠟染、扎染等非遺工藝制成文創產品,累計幫助200余名少數民族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6年創收超千萬元……將企業發展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伊頓紀德通過公益項目、非遺保護與文化空間建設,探索“校服+”的人文經濟新范式。

深度服務區域教育生態,伊頓紀德打造“在之間”教師人文空間,上海、常州兩地的“在之間·優教育”文化空間,藏書萬余冊,集公共圖書館、沙龍、展覽、工作坊、咖啡館等場景于一體。作為家和學校之外的“第三空間”,教育人在這里可以終身免費品鑒咖啡、香茗。“在之間”,是獻給教育人“讀、寫、說,問、思、辨”的靜謐之所,更是所有愛書之人描摹文化人格與精神長相的理想島嶼。

在伊頓紀德,一針一線編織的不只是布料,更是美育浸潤的文化基因;一組組數據展現的不只是效率,更是傳統產業向“新”而行的轉型密碼。以“校服”為支點,伊頓紀德正在撬動教育價值與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展,探索校服與美育、科技、人文的深度融合。

從規范管理到美育浸潤,校服改革的十年歷程,恰是中國教育從“育分”向“育人”轉型的生動注腳。在當今社會,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人們對美育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校服作為學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和意義也愈發凸顯。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充分發揮校服的美育功能,還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為中國校服的持續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 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