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信心了,我們一定贏!”——摘自一位安徽普通百姓在采訪中說的話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到了一個新的關口。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深入蚌埠市督導疫情防控徐國康攝)

安徽決定,對全省疫情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

2月15日,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重要通知,要求分類分批有序組織企業復工復產。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這既是大戰也是大考。
(昨天突降大雪,合肥蜀山區筆架山街道值班工作人員正在為進入小區的居民測量體溫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雪夜,合肥包河區義城街道的黨員志愿者在對小區進出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李博攝)

連日來,央廣記者“蹲”社區、“跑”企業、“下”田間,一線了解安徽防疫復工的具體情況,為大家呈現基層的生動畫面。

觀察1:小區的“門”

合肥市西園街道岳西新村小區有3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人,2月8號,這個小區實行了全封閉管理。

(實行全封閉的岳西新村,志愿者為居民送上生活用品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記者來到小區門口,看到小區基本上沒有車輛進出。相比往日,門口多了幾個由集裝箱改造而成的辦公點,以及一群身穿藍色隔離服的社區工作者,零零星星的有人來到小區門口,原來這些居民的單位已經開始復工,他們是來開具《小區封閉管理證明》。

岳西新村小區有28棟住宅樓,共1476戶居民。全封閉后,由西園街道組織,成立了一支“代購代辦管家保姆式服務”黨員志愿服務隊,服務隊包括9個工作隊,一共97人。服務隊為每棟樓配備一名管家,全方位照應隔離居民的生活。

防疫期間,小區的“門”,既是防疫的重要屏障,也成為匯聚親情、友情、真情的重要場所。

2月14日,家住肥西的周某,準備返回合肥。在此之前,周某與人合租居住在合肥包河區商務廳職工宿舍小區。在返回之前,周某詢問:現階段自己能否進小區大門?

當天,周某得到包河區人民政府回復:經包公街道核實,現階段疫情下,根據合肥市政府下發7號文件和9號文件的要求,現對轄區內各個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因寧國新村轄區內已有兩例確診病例,為了大家的安全考慮,外地返肥人員暫時禁止入內。

周某告訴記者,街道、小區除了告訴他相關規定外,還跟他做了耐心的解釋,留了他的聯系方式,說一旦解除封閉,第一時間通知他。他完全理解政府的措施。

1月12日下午,剛剛下班的廖軍回到自己居住的合肥融合園小區,剛拿出門禁卡,就被一旁的工作人員叫住。“大姐,我是3棟2單元的業主,剛下班回來。”“單位開證明了沒?”

1月12號,是這場疫情發生以來,廖軍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和前幾天一樣,他隨身攜帶了小區的門禁卡后就匆匆趕到單位。沒想到在下班回來的時候,被攔在了小區門外。

幾經溝通之后,工作人員在反復測量廖輝的體溫后,又打通了單位電話進行核實后,終于放行。臨走前,一再叮囑他:“明天趕緊到單位開返工證明,現在上下班進出小區大門,一定要有單位證明。”

家住高新區桃源里小區的劉先生也遇到了與廖先生同樣的情況,2月11號一大早,趕到單位的他立即去開返工證明。來到辦公室一看,已經有好幾個同事在“排隊”等著開返工證明。和同事交流后,他發現,現在合肥市所有小區都實行“嚴進嚴出”政策。
(合肥市廬陽區四里河街道的黨員志愿者開展復工咨詢服務圖片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

2月12日,合肥市發出通知,選派1500名黨員干部,下沉到全市各個社區,參加疫情防控工作,這是強化社區防線的一個有力舉措。

記者在觀察中發現,復工伊始,小區大門成了筑起的“第一道防線”。全封閉的住宅小區,即使企業開始返崗復工,職工仍然不能離開小區,由街道向工作單位開具《小區封閉管理證明》。非全封閉的小區,居民進出小區需要工作單位開具返崗復工證明,并嚴格控制進出次數,一天之內不能超過2次。

除了住宅小區大門嚴格把控外,辦公寫字樓、公寓寫字樓的大門一樣采取嚴格把控措施。在包河萬年埠街道,針對10棟寫字樓、4棟辦公寫字樓、6棟公寓式寫字樓集聚的特殊商圈形態,街道采取了跟住宅小區一樣的管理模式:出入證+身份證核驗+體溫檢測,嚴控出入次數。

觀察2:工廠的“人”

對于“宅”在家的“有閑族”來說,磕磕堅果算“剛需”了。

2月10日,位于安徽蕪湖、國內最大的線上堅果零售商“三只松鼠”正式復工。

復工前,三只松鼠針對所有園內場所都進行了消毒,除了錯峰上下班之外,還采取員工用餐發放到工位的方式,減少人群聚集。職工上班,由公司車輛統一接送,私家車一律不準進入園區。

在蕪湖縣,蕪湖飛科電器有限公司是首批復工的7家企業之一。

記者看到,職工就餐已實行坐一空二的方法,并撤除了空余桌椅。員工住宿調整為每間1—2人。首輪入廠員工的旅行史、接觸史及健康狀況都進行了詳細摸排。儲備的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液、體溫測量儀等防疫物資,復工后至少可使用7天。
(蕪湖市開展線上招工圖片來源:今日蕪湖)

日前,蕪湖市制定出臺了《關于應對疫情支持企業發展的18條政策意見》,全力支持企業“小批量、分批次”復工復產。截至2月15日,蕪湖市1744戶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50%。

為幫助解決用工難題,蕪湖市按每人800元的標準,幫助原來在湖北就業的人員在蕪就業;臨時就業的,按每人200元補助;在疫情防控期間加班加點生產的,按200元/人·天的標準給予定點企業獎。市宜居公司為復工企業免費提供2500套公租房。全市還恢復了一批來往城區和開發區的公交班線,幫助解決員工吃住行問題。

2月14日上午,安徽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收到了共計29.7萬元的失業保險費返還。這是安徽省首筆返還的省重點企業失業保險費。

(滁寧城際鐵路二期工程復工,職工領取口罩韓新亮攝)

2月13日,在安徽涇縣,蕪黃高速項目涇縣5標段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復工,目前,商合杭高鐵宣城段已全面復工。

涇縣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安排縣交運局、疾控中心等部門成立專班,就復工前人員軌跡管控、施工現場人員管理等情況進行指導和檢查,對來涇返工人員提前開展健康監測、評估。同時,儲備了11080個口罩,1.8噸消毒液等防疫物資。

分類分批有序推進,不搞“一刀切”,把規上工業企業復工作為重點,對市場有訂單、裝備自動化水平高、用工較少以及以本地用工為主的企業優先復工。記者調查發現,截至2月14日,在安徽宣城,規上工業企業已復工825戶,復工率達58.9%。

為解決用工問題,宣城市開展32場線上招聘,并上線“來宣人員信息登記申請查驗系統”,對來宣企業家和市外員工實行掃碼進入,同時點對點提供接送服務,目前全市復工企業上班員工84164人。
(合肥高新區安徽啟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生產免洗手消毒凝膠急供市場李博攝)

在省城合肥,企業復工復產在平穩有序進行。截至2月15日,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一半,在崗員工超過17萬人。合肥市經信局總工程師刁俊洲告訴記者,合肥市經信局借鑒受國務院指導組肯定的“京東方”做法,發布“員工必讀必行手冊”和“防控應急預案”模板,供全市企業參考借鑒。

(國軒新能源有限公司上班第一天廬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2月10號是國軒新能源(廬江)有限公司復工的第一天。在體溫檢測合格后,員工需要用酒精消毒,穿戴防護服,戴上口罩之后才能上崗,同時每日分上下午各測量體溫1次。”廬江高新區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督導員周家玉介紹到。

疫情發生以來,安徽省經信廳先后派出9個工作組、15個駐企督導組,解決企業復工生產中遇到的一攬子問題。

原定的“春風行動”系列現場招聘活動均改為線上招聘。應聘者完成網上求職匹配后,一些急需用工的企業及時進行網上面試。

阜陽等地還啟動了跨省和省內跨市客運包車業務,在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地區,采取“點對點”運輸的包車運輸組織方式,組織農民工返崗復工。

被稱為企業生產“血液”的資金,如何保障?各家銀行頻頻出招。郵儲銀行安徽省分行不到24小時,就通過應急流程,向為武漢直接供應生活物資的安慶市望江縣大米加工龍頭企業——安徽聯河股份有限公司發放抗“疫”貸款800萬元,同時為各地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00多萬元。考慮到企業人手緊張,郵儲銀行安徽省分行采取線上辦公、主動上門的做法,“寧愿自己多跑路,要讓企業少出人”。

觀察3:田里的“苗”

眼下正是春耕田管的重要農時,俗話說,“一旬不管苗,一季只收草”,作為農業大省的安徽,如何一手抓防疫,一手忙農業生產?

疫情當前,農村普遍缺人手管田管苗,記者發現,農業機械,特別是新型無人機,正在植保作業等方面大顯身手。

(阜陽大型自走式打藥機正在噴灑農藥圖片來源:阜陽新聞聯播)

這幾天,在阜陽市潁東區種糧大戶苗長峰的小麥生產基地,一片綠油油。大型自走式打藥機正在噴灑作業進行田間除草。這種自走式打藥機是人工作業效率的20倍,一次裝藥水600公斤,可滿足20畝小麥的除草噴藥所需。

今年,種糧大戶苗長峰種植了1500畝小麥。田間管理量一下上來了,又趕上了疫情,他專門為工人準備了防護口罩、手套、做好隔離作業。為減少人員密集接觸,苗長峰把往年幾臺大型機械同時作業模式,改變為一臺一人作業模式,通過拉長作業時間,把田間管理工作有序推進。

“從十點開始干一直打到下午六點,就是一天打300畝苗,按標準一畝地60斤藥水。”農機手劉加林說。打藥的時候,他佩戴著手套、口罩。

在界首市,當地農技推廣中心協調飛防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對全市小麥進行噴施除草。
 
(無人機在麥田里噴施農藥圖片來源:阜陽新聞聯播)

1月12日,界首市任寨鄉種植大戶馬心華種植的小麥需要除草,他聯系了界首市農技推廣中心及時協調無人機前來農田里除草。兩架飛機來回不停的穿梭,對小麥進行噴施農藥。馬心華說:“之前440畝麥田一般需要7個人4天完成,而且打的不均勻,現在用這個無人機打藥又均勻又好,一天就結束了,非常省錢、省力、還省事。”

(界首市農資協會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圖片來源:阜陽新聞聯播)

結合當前疫情防控措施,界首市農資協會送物、藥、農資到村,到田間地頭。方便農民,為農民提供必要的技術服務,著力減少人員密集接觸。

2019年,安徽全年糧食總產810.8億斤,增長1.17%,居全國第4位,居歷史第2高位。

全力奪取今年收成,安徽,依然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