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包公銅像見證合肥城市變遷 包公文化將綻放全新魅力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說起合肥的地標建筑,肥東人推薦“包公銅像”。落成20多年來,“包大人”靜靜守望在故土,將家鄉變遷看在眼里。時至今日,包公文化正在綻放全新的魅力。
包公銅像落成已經有23年
“包公故里”,這是合肥一張響當當的城市名片。如今,在合肥仍能看到包公祠、包公墓等古遺址。可是,要細說包大人的出生地,還應該是肥東縣的大包鎮。在肥東縣城,一座雄偉的包公銅像是名副其實的地標。
知情者告訴記者,包公銅像于1994年落成,當年的落成儀式,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銅像高約3米,青銅色,銅像底座四面貼著花崗巖,呈長方體,高約6米,正面刻著趙樸初手書的“包拯”兩個大字和包公家訓。
萬人敬仰的“包大人”,在故鄉一“站”就是23年。在這期間,由于道路施工的緣故,包大人曾經差點就要搬家。好在最終銅像位置得到保留。
包公文化將綻放全新魅力
一個投資7.5億元的“包公文化園”,將在肥東縣誕生。
去年,包公文化園工程為2016年肥東縣十大工程之一。經過一年的籌備,該項目已于今年5月掛網正式啟動招標程序。記者了解到,包公文化園規劃面積18.3平方公里,東起包公鎮中心鎮東部邊界處,西沿包公鎮鎮域邊界龍、虎山脈,北到塔山生態園,南至黑洼水庫南部邊界。包公文化園欲將包公鎮的大包村、小包村、峴山村、文集村連片打造,作為全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包公文化園計劃建設一個綜合服務中心,包公文化親子小鎮、辦公民俗體驗小鎮兩個文化小鎮,以及十三包組團、宗祠塔山組團、虎山山谷組團、黑洼水庫組團等四個旅游組團,規劃布局花園井、荷花塘、包公故居、包公衣冠冢、衣胞廟、王蓮、鳳凰橋、抗金戰場、包公碑、包公祠等10處古跡。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