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合肥市廬陽區在全省率先打造的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正式啟用。該平臺系統通過“互聯網+”手段,實現了救助資源和信息的互通共享,讓數據多走路、讓困難群眾少跑腿,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從而提高社會救助制度規范化、科學信息化水平,著力在推進兜底保障建設中筑牢民生底線,實施精準救助。
 
  打破壁壘實現社會救助信息系統互通
 
  據了解,廬陽區此次設計建設的這個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系統,統籌了全區民政局、人社局、衛計局、殘聯、工會等14個單位52項社會救助資源,基本實現了各項救助制度之間的協調與銜接,整合“碎片化”救助資源,完善救助體系,暢通救助渠道。
 
  平臺由困難群眾數據庫、貧困指數量化排名、“一門受理、協同辦理”、主動發現、救助發放、自助查詢服務、決策分析、大屏數字監測八大子系統構成,同時,外延已與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合肥市“一站式”醫療救助平臺、合肥市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平臺互聯互通,縱向連接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橫向連接廬陽區社會救助體系相關職能部門的救助網絡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立體覆蓋”的社會救助新格局。
 
  移動APP實現“零距離”救助服務
 
  該系統結合“互聯網+”,將社會救助信息化工作延伸至村(居)一級,村(居)級社會救助工作人員可通過移動APP幫助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的申請人代申請各類各項救助,并協助落實,跟蹤跟進辦理過程,打通了社會救助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困難群眾享受“零距離”的救助服務。
 
  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救助中來,社會組織、志愿者、愛心人士等均可依托APP移動服務平臺,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通過APP上報,以便于主管部門做到早發現、早救助、早干預。
 
  通過前期的試運行,目前,該平臺已收入救助信息三萬多條,另外平臺主動發現機制的微信公眾號“廬陽救助”也同時對外發布,從而增強了社會救助工作的主動性、準確性、便捷性和智能性。
 
  過去五年,全省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
 
  記者從省有關部門獲悉,過去五年中,全省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困難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截至2015年底,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為453元/月、272元/月,年均增長率分別達12%、19.6%;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水平分別達到月人均217元和387元,較“十一五”末分別提高58%和91%;“十二五”期間,我省醫療救助共惠及1777萬人次,支出資金50.9億元,重點對象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救助比例達到70%;全省城鎮新增就業327.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6.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8.2萬人;全省共資助普通高校、中職學校、普通高中、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學生7216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406.6億元;全省共完成88.6萬戶危房改造任務,對符合條件的城鎮住戶救助家庭優先給予保障,依申請應保盡保。社會救助成效逐步顯現,更多的困難群眾從中受益。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