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生銀行假理財事件引發關注和熱議。150名私人銀行高端客戶,通過民生銀行購買了總規模高達30億元號稱“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后來卻發現該產品壓根就不存在,也就是業內所說的“飛單”。對于一向追求穩健的投資者來說,這種亂象的暴露無疑是當頭一棒。
 
  對于大部分老百姓來說,銀行理財產品一直是投資首選,但是,隨著飛單事件的頻頻發生,銀行理財也不再是可以放心買的投資品種,在紛繁復雜的眾多理財產品中,投資者如何分辨飛單?如何避免買到假理財呢?合肥銀行業內人士表示,最簡單的辨認方式就是看收益,飛單產品收益大幅好于正規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切勿貪圖過高收益而導致血本無歸。
 
  事件:民生銀行30億假理財被曝光
 
  近日,民生銀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橋支行被曝出高達30億元的“假理財”,150名投資人在該支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并不存在,而是由支行行長張穎等人偽造。該理財產品被描述為“原投資者急于回款,愿意放棄利息,一年期產品原本年化收益率4.2%,還有半年到期,相當于年化8.4%的回報”。
 
  暴露在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的“飛單”事件并非是第一例。2012年末,華夏銀行逾1億元“飛單”案發,轟動市場;2014年6月,平安銀行上海松江新城支行中兩個客戶經理銷售“飛單”,替外來項目非法集資近億元。
 
  不僅如此,2015年,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副行長陳英順因違規代銷一單5億元理財產品被免職;2015年7月,廣發銀行被曝“飛單”,資金損失達767萬元;2016年,平安銀行北京分行個別員工代銷私募理財案發,涉資逾4000萬元……

  痛點:銀行內控失范監管亟待加強
 
  隨著經濟下行,防范金融風險、抑制資產泡沫,央行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以及監管的全面加強,風險正在向理財產品等尤其是高收益、缺乏風控的“飛單”傳導。與快速膨脹的銀行理財規模不相適應,銀行的管理、內控卻未能及時跟上。近年來銀行“飛單”事件可謂頻發。
 
  某銀行業人士表示,這類案件都有著一定共性,如高收益、客戶經理服務多年投資者已經異常信任等。但該人士亦坦言,其中也不乏明知是“飛單”,為了高收益還要買的客戶。
 
  另一方面,購買理財產品的,多數為上了年紀的用戶,他們的共同特征是缺乏專業理財知識,更容易聽信銷售人員的推銷和勸誘。所以,針對銀行理財業務,除了目前實施的雙錄(錄音、錄像)外,還應有更嚴格的規范和監管措施,以切實保障用戶的權益。
 
  對此,安徽果兒金融風控副代明明強調,首先投資者要明白銀行理財沒有絕對的安全,另外,還在于規范制度上的完善。

  支招:四大招避免在銀行買到“假理財”
 
  對于頻頻爆出的銀行飛單事件,合肥業內人士也給出了應對的四大招數。
 
  首先要詢問產品是否有登記編碼。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是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給每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標識碼,但凡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都有唯一的產品登記編碼,詢問該產品的編碼后,登錄中國理財網查詢到產品的相關信息,如果是“飛單”就不會有記錄。
 
  其二則是仔細看合同的信息。分清理財產品是自營還是代銷,主要看公章:銀行賣的自家理財產品,在理財產品的投資合同上,是有銀行公章的;如果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發行機構會在委托銀行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的投資合同上加蓋公章,銀行則會在匯款等業務憑證上加蓋公章。
 
  第三注意匯款賬戶是否第三方。如果投資資金不是該銀行直接扣款,而是要轉賬給其他個人賬戶或第三方機構的賬戶,就很可能遇到“飛單”,甚至可能遭遇詐騙。
 
  最后則是風險收益匹配,過8%須當心。根據監管部門的要求,每一款銀行理財產品都要有相應的風險等級,并與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切勿貪圖高收益而損失巨大。
 
  何謂“飛單”
 
  借助銀行內部平臺,私自銷售非本行自主發行的或非本行授權和達成委托銷售關系的第三方機構理財產品,這也被稱為理財產品中的“飛單”。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