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步履環境”糧倉藝術展,于7月22日下午4時在烏鎮糧倉正式開幕。近百位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及媒體朋友們相聚烏鎮共同聚焦此次藝術盛事。

“步履環境” 聆聽藝術回響

  本次展覽的主題為“步履環境”,在環境中來回踱步的人,若有所思,偶遇一物,如獲至寶,持物丈量。"雕塑"就是在這個環境中偶遇的物,以及由偶遇時刻延伸而開的綿延時間。環境中的踱步引發了時刻的降臨,也因此引發了步履于環境之間的觀者沉思與同行。

  本次展覽展出53位(組)藝術家的65件作品,其中《烏鎮河中的倒影里,吹起一陣陣想象的風》在烏鎮現場創作完成。展覽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共情環境",展出了2022年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畢業作品展”的部分作品,呈現了在當下面對"共情"的作者性嚴苛;第二部分是"路徑圖",展出了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近三年非常優秀的畢業作品及在讀學生的作品,這些作品更多聚焦于為環境提供新的坐標;第三部分是"履跡",展出了近些年從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走出去并依舊活躍在藝術領域的藝術家的最新作品,這些作品創作于不同的現場以及烏鎮現場,是這些新銳藝術家此刻的回述與回響。

  從作品內部的具體環境轉移到當下烏鎮這個具體的場所,這暗示了這些作品自立為踱步者的成熟過程。對烏鎮糧倉空間的介入并由此可能建立的新情境,是這個展覽之后的共同期待。以藝術為糧,以倉為居所,正是這些作品來此地的基礎意義,也是本次展覽對藝術同行人的共邀。我們共同期待在烏鎮的現場去看見與聽聞那些不同距離下的藝術同行人的腳步聲。

藝術倉庫授牌 真正實現藝術賦能

  本次展覽場地——烏鎮糧倉,原為20世紀60年代的烏鎮糧管所,2017年經重新改造為具有綜合功能的現代展示空間,占地面積近1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3500平方米,舉辦過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等展覽。

  在此基礎之上,“文化烏鎮”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發起融合了文化、藝術、旅游的當代藝術機構——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藝術倉庫·烏鎮”(CAA Armory·Wuzhen)。以藝術普惠大眾為己任,構建當代藝術存、展、租、售多維度可持續發展機制。將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邀請國內外藝術院校積極參與,創造一個持續有效的藝術平臺,持續活化藝術倉庫空間并擴大烏鎮藝術倉庫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進行藝術品銷售,開展藝術市集活動以此進一步帶動周邊消費與促動地方產業的提升和轉型。

  建立在校企共建藝術倉庫的前提下,雙方還將建設研創項目實踐基地,將烏鎮的地緣文化、空間與美院的特色教研結合,定期通過田野調查、現場創作開展基地教學活動,基于教學活動拓展藝術工坊、美育課堂等藝術活動,真正做到藝術賦能社會美育、美美與共。

校企

  為響應當下“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訴求,充分發揮“文化烏鎮”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中國美術學院雄厚的人才資源、創作實力、學術資源等優勢,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將與中國美術學院達成校企深度合作。

  通過參與景區品牌形象策劃設計與視覺標識系統優化,整體提升特色小鎮營建美學品味;通過深度挖掘烏鎮在地文化,舉辦各類藝術展覽、講座論壇、行業研究等文化交流活動,共同打造景區特色文旅文創品牌;通過設立烏鎮藝術倉庫,打造研創教學實踐基地,開設歷史人文、活動策劃、展覽展示等方面的系列培訓,提升人才的綜合美學素養與藝術能力水平,全面推進人才培養和智庫建設合作。

  此次達成合作伙伴關系旨在推動校企雙方在文化交流、藝術創作,人才培養、文化活動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推進全域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共同促進文旅事業的提升發展。

小鎮文化復興 步向嶄新未來

  “文化烏鎮”繼烏鎮戲劇節、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烏鎮國際未來視覺藝術計劃之后,又一次對烏鎮地域文化與藝術共生共贏展開探索。烏鎮作為一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自然而又古樸,古老的靈魂因這些藝術活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無論是“步履環境”糧倉藝術展的舉辦,還是烏鎮藝術倉庫的建立,這都是“文化烏鎮”與中國美術學院為建設“美麗中國”的一次勇敢嘗試。烏鎮積極推動小鎮文化復興的決心從未改變,以烏鎮的自然環境、人文底蘊與獨特的文化模式為土壤,以國內外藝術文化的交流為基石,烏鎮將與所有為夢想而奮斗的朋友們一起,攜手步向嶄新的未來。

展覽簡況

  本次展覽是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共同主辦。

  展期:2022年7月22日-2022年12月31日

  地點:中國烏鎮·糧倉

  參展藝術家:曹林瞳、陳泉琿、陳翔宇、陳彥睿、范文迪 、戈凌峰、谷梓陽、黃凱裕、黃妍、姜珊、李軍毓、李詩晴、劉蓓、劉泠杉、劉曼琴、劉楠超、毛宇、裘家祥、任安恬、史澤暉、唐潔妍、童佳慧、王夢夢、王詩雅、王思童、吳洪業、吳雪倩、吳宇畫、肖雪容、謝俊義、熊峻苓、徐驍一、徐耀、楊安、俞宗成、袁萌昕、張斌、張世杰、張思琪、趙可、趙欣怡、周承昊、朱方澤、朱麗瑾、朱沁兒、朱晏麟、章獻、彭胤瑞、2020屆藝術工程與科技工作室畢業生(陳芷豪、胡宇夢、黃子凌 、李佳逸、李子堯、林業璘、沈圓圓、吳周皓月、葉思朗、應茵、張文權、甄偉康) 、火山藝術小組(曹志昊、崔黎)、馬新宇、易超、于航

  學術主持:班陵生

  項目策劃:鄭靖

  項目總監:邱建衛

  項目統籌:寇樹德、楊端晨

  策展人:金亞楠

  策展團隊:銅場計劃、彭胤瑞、尚龍、王晨一

  視覺設計:趙夢瑜

  影像視覺:謝欣欣、陸云飛、齊國鑫、汪培、展邦昌

  場地展覽:張永剛、董崎斌

責任編輯: 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