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讓人民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是新時代做好教育工作的使命所在。

 

  近年來,廬陽區先行先試、主動作為,通過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新建和改擴建校舍、持續擦亮教育招牌、科學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工作,以“四個加法”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十三五”以來,廬陽區累計教育支出24.6億元,年均增長15.6%,高于同期財政收入增幅。

 

1.jpg

 

“創新+改革”激發教育均衡發展引擎

 

  史先梅是合肥市逍遙津小學一名六年級數學老師,有著多年一線教學經驗。從去年起,史先梅除了本職教學之外,她還是該校名下一支六年級數學“導師引領下的研究團隊”的帶頭人。

 

  史先梅告訴記者,她每周都會前往北二環附近的逍遙津小學金都華庭分校,與分校的老師們一起做教學研討、備課磨課。一來二去,分校的教師們慢慢掌握了自己適合和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像史先梅這樣的研究團隊,該校已經發展到了6個。

 

  “集”成優勢,“團”結發展,改革創新是推動廬陽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強力引擎。逍遙津小學本部和金都華庭兩所學校協同共進,是廬陽教育堅持改革創新、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力見證。

 

  “十三五”以來,廬陽教育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著力解決“鄉村空、城市擠”“南邊強、北邊弱”的教育難題,創新實施了一校(園)多區間的交流形式。該區還結合教育供給側改革,在全省率先實現中小學午餐服務和“放心班”工程區域全覆蓋;在全省首創學前教育互動發展聯盟,開公辦、民辦幼師雙向交流先河;率先試點校長職級制改革,榮獲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推動教師“區管校聘”改革,3年來近1000名園長和教師合理有序交流。

 

2.jpg

 

“新建+擴容”伸張教育均衡發展軀體

 

  自2013年廬陽區率先通過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區認定后,廬陽教育開始向著優質均衡目標邁進。

 

  如今,開車沿著四里河路往北走,沿途高檔住宅小區、高端商業體鱗次櫛比。萬科城市之光小區的安慶路幼兒園分園,中鐵國際城小區的42中校區,湖畔新城小區的南門小學分校......伴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協調共進的廬陽區狠抓服務提升和配套升級,其中尤以廬陽教育事業的“突進式發展”最為耀眼。

 

  近年來,廬陽區落實與區域發展同步的教育布局規劃,并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高起點舉辦分校,推動教育資源向北部和鄉村延伸。“十三五”以來先后新建中小學5所、幼兒園28所。

 

“名校+名園”擦亮教育均衡靚麗名片

 

  現就讀于三十崗鄉安慶路幼兒園桃蹊分園的中一班幼兒朱子錦億越來越喜歡現在的幼兒園。朱子錦億是2018年秋季從長豐縣崗集鎮某幼兒園轉入的插班生。“聽親戚說桃蹊分園不僅收費較低,而且是城區的品牌公辦園,于是我們決定把孩子轉過來。”朱子錦億的奶奶告訴記者,師資正規、環境優美、食品安全等方面優勢都是促使孩子再擇校的原因。

 

  “自2017年秋季開園以來,桃蹊分園的師資規模和生源數量都有較大提升,2018年9月的辦學規模比開園時增加近一倍。”該園執行園長陳茜告訴記者。

 

  就在同年9月,位于廬陽經開區境內的安慶路第三小學靈溪校區建成投入使用就遇到生源爆滿的“尷尬”。

 

  桃蹊分園的生源穩步提升和靈溪分校的生源爆滿,有效印證了該區推動“名校+名園”行動的強大作用力,進一步拓展了名校名園的輻射力,實現了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的愿望。

 

  近年來,廬陽區采用“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鄉校”等方式辦學,先后有合肥第42中、45中、六安路小學、南門小學、安慶路幼兒園等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相繼在廬陽區北部以及城鄉結合部地區開辦分;蛐^。此外,結合老城更新戰略,該區統籌老城區存量國有資產和閑置校舍資源,優先用于教育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該區18個教育集團成立后,實現集團化辦學覆蓋率從33%提高到88.9%,進一步發揮了本部學校幫助新校、弱校、鄉校協調發展的能力,推動廬陽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3.jpg

 

“傳統+現代”厚植教育均衡發展理念

 

  老城區歷史文化資源多,在老城區讀書的學生接觸版畫、皮影戲等傳統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版畫是繪畫的一種,用刀具或化學藥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蝕出畫面,再復印于紙上,有著悠久的歷史。2017年年初,逍遙津小學與安徽省美協合作,共同打造了“逍遙津版畫工坊”,從此一場“版畫進課堂”活動在校內蔓延開來。

 

  “通過現場采風等方式尋找創作靈感,再經起稿、刻制、上墨、拓印等程序,最終成功完成版畫創作。”該校教師宋建軍介紹,版畫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良好習慣等綜合素質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F如今,版畫已成為逍遙津小學的特色傳統文化課程,由該校組織編寫的小學版畫教材也將于近期殺青。

 

  近年來,廬陽區堅持素質教育方向,依托老城區歷史人文資源、國學國粹,探索開發版畫、黃梅戲、圍棋等特色課程,不斷豐富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載體。目前,該區先后建成31個學校少年宮、283個功能室,進一步挖掘了傳統文化教學陣地。

 

  傳統文化教育豐富多彩,等高對接現代化教育理念,學習先進教育方法也卓有成效。

 

  近年來,廬陽區主動看齊滬寧杭,開展與上海黃浦區的教育戰略合作,推動兩區38所學校建立“影子校長”跟崗培訓機制。積極探索國際教育本土化與本土教育國際化,高起點建設紅星路小學國際部,利用國內外平臺優化資源配置,拓寬學生全球視野和國際思維。創新“三名工程”,先后組建名師工作室47個、名班主任工作室45個、名校長工作室13個,有力彰顯了“首善教育”的辦學理念。 

責任編輯: 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