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家到慈善家:許家印從身無分文到22年捐款超百億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回溯過去,洞悉當下,預知未來,這便是歷史。 了解過去的許家印,才能讀懂今天的許老板。
1. 許久沒在公眾場合露面的許家印,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講臺上,像個虔誠的學生。 他聲音渾厚,鏗鏘,頓挫,全程脫稿,情深處,幾度哽咽。 這是他連續第八次站上中華慈善獎領獎臺——若不是許家印童年往事視頻網上熱傳,可能這一次的領獎,也會如同前面七次一樣被大眾傳媒忽略。 在這個被資訊裹挾的時代,許家印并不是善于面對鏡頭的企業家,杰克馬在機場屏幕上侃侃而談,stone王在時尚雜志封面上硬凹造型,王健林拿著麥克風引吭高歌噢嗷一無所有…… 許家印在鏡頭前的表現,被人戲稱為老干部。 這或許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許家印第一次在公眾面前講述他的童年往事,少見地,聽眾有種被他感動到淚目的感覺。男裝廣告里常說,男人有幾面,這并不是大家熟悉的許家印,大部分時候,他雷厲風行,嚴于律己,狼性管理……精密掌控著世界500強恒大集團這艘巨艦(總資產1.8萬億,員工14萬人),在地產、足球、健康、旅游甚至新能源汽車領域揮斥方遒;但再強大的人,內心也有柔軟的部分: 比如 病故的母親, 饑餓的童年, 發霉的窩頭, 還有一心走出農村的搬磚青年…… 回溯過去,洞悉當下,預知未來,這便是歷史。 了解過去的許家印,才能讀懂今天的許老板。
2. 有人曾戲稱許家印愛馬仕哥,但其實,他的童年生活,和愛馬仕隔了好多個世界。 1958年,富庶之地尚需考慮溫飽的年代,許家印出生在河南太康。 太康出過不少歷史名人,吳廣、謝安、謝靈運……無奈斗轉星移,世事變遷,它所在的豫東及周邊蘇北、皖北地區成了有名的黃泛區,太康成了河南最窮縣之一,GDP多年倒數第一。 許家印不到1歲,母親得了敗血病,無錢醫治,也無處醫治,熬了幾個月,撒手而去。 “1歲零3個月,我就成了半個孤兒。” 天時地利人和,全與這位日后的中國首富無緣,他的人生一開始似乎便選擇了困難模式。
幼時喪母對許家印影響很大,他曾在一些私下場合說過,自己性格中的獨立和倔強,可能就和從小缺乏母愛有關。 許家印是獨立的,不認輸的,哪怕讀書的環境并不好,每天都窩在破草房里,課桌是用泥巴做的長條臺子,但他依然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幾個。 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少年許家印都沒有停止過對知識的向往和對美好的憧憬。 他喜歡畫畫,給奶奶畫,給老公雞畫。他沒學過美術,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在一張白紙打上格,然后再按比例一格格畫出來。 有時候,人改變的力量,就是從這些細節積攢而來。你畫下一個個方格,卻最后拼成了一副宏偉藍圖。
在貧窮的太康縣,許家印一直讀完了高中。 高中畢業,他聽說有個鄰居的舅舅,在周口市公安局工作。 公安局!在當時的許家印眼里,這是多么高大上的工作。迫切想逃離農村的他,顧不得面子,大著膽子給這個陌生人寫信,想請他幫幫忙,在城里找份10塊錢的臨時工。 可這封寄托著一個17歲青年希望的信件,并沒有得到回復。 無奈之下,許家印只能在農村再呆了兩年,在這兩年里,他干遍了所有的農活,下地鋤田,開拖拉機,甚至在生產隊里挖大糞。 農活很累,可沒有磨滅許家印的意志,他一直記著要走出村子。 所以,當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的時候,許家印第一時間就報名了,他要改變。 第一年沒考上,他考第二年。 第二年,許家印花了5個月時間準備,回高中學校補課,住的是破房子,蓋的是滿是補丁的被子。 許家印記憶里最深的一個場景,是他人民大會堂講臺上說的: 自己帶到學校的饅頭和地瓜,半天就變霉了,但他還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霉點繼續吃。 這一切的堅持,所幸最后都有了回報。 1978年,許家印以周口市第三名的成績考上了武漢鋼鐵學院,每個月能領到國家14塊錢助學金。 盡管還是捉襟見肘的生活,盡管還是連一毛錢一碗的熱干面也不舍得吃,可是此時的他,已經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生上升的通道。 河南窮孩子的個人敘事匯入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之中, 從武漢鋼鐵學院到舞陽鋼鐵廠,從深圳中達再到1996年廣州創立恒大并將其鑄就成為世界500強,這是過去四十年來中國夢的最好注釋之一,如同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十年》書中寫下的這句話:“這個時代從不辜負人,它只是磨煉我們,磨煉每一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平凡人。” 苦難磨煉出的韌勁,洞悉時代對奮斗者的饋贈,無疑成了此后若年許家印商海浮沉,披荊斬棘的重要支撐。當然,這些都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3. 人一生的視野和格局,基本來源于小時候。 這是劉強東說的。 其實這句話的最初版本源自弗洛伊德:一個人所有的行為,都能在他的童年經歷中找到解釋。 在宿遷長大的劉強東,自始至終沒有忘記對大城市的向往,就連媳婦也要是南京的。 師范畢業的馬云,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會退回到自己念念不忘的教育行業。 許家印也一樣,兒時的經歷,讓他選擇了慈善這條路。 “我的少年和青年時代在貧寒中度過,對貧困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對勞苦大眾有著深深的情感。只要能力允許,竭盡所能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竭盡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我時刻謹記在心的事情。” 7月31日,《福布斯》發布2018中國慈善榜,許家印以42.1億元的現金捐贈金額排在榜首,這是他繼2012、2013年之后第三次登頂。 不到兩個月,9月13日,許家印在人民大會堂第八次榮膺“中華慈善獎”,而就在此時,距離會場2000多公里外的貴州畢節市,就有一群群與少年許家印同樣渴望走出農村的孩子,因為他的善舉,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變化。 2015年12月,在國家精準扶貧的感召下,許家印來到這片山區。所謂觸景生情,滿目貧瘠的景象必定讓他想起太康的童年時光;所謂感同身受,許家印回去后毅然決然地啟動了中國民企史甚至世界商業史上最大的扶貧項目——恒大集團結對幫扶畢節市: 從2015年12月開始,恒大選派2108人的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無償投入110億元,到2020年幫扶全市103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26所新學校,50個新農村、12個移民社區,打造了西南地區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解決8萬多人就地就業。 截至目前,在恒大幫扶下,畢節市已經有30.67萬人初步脫貧。 這不是冰冷的數字,這成千上萬家庭中,必定有幼時失親的孤兒,必定有吃窩頭地瓜的少年,必定有著一大批像當年許家印一樣渴望走出大山的青年…… 許家印在17歲那年,懷揣著一封求職信,遲遲等不到他的貴人。 當時的許家印,絕對不會想到,43年后,他會給百萬人帶來希望。
4. “一個企業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說這話的邵逸夫,做善事半生,離世時,他捐出了100多億港元。 許家印,成立恒大這22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累計為國家交稅1850多億元,各種慈善公益捐款達到100多億元: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許家印和恒大捐了500萬。 當時恒大剛創立兩年,公司還沒成規模,廣州的房價不過幾千元一平方。 2008年汶川地震,許家印第一時間響應:“能捐多少就捐多少,能多迅速就多迅速!” 緊接著,1000萬元賑災善款就從恒大匯入地震災區。 而當時,恒大因為第一次上市失敗而正處于困難時期。 2013年雅安地震,恒大同樣第一時間相應,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2000萬元。 這是地震災情發生后第一個作出反應的大型企業集團,也是當時捐款最多的地產企業集團 …… 一個人從哪里來,就會回到哪里去。 “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恒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離開農村,讀完大學,締造恒大的許家印始終強調感恩時代,回報社會——所謂飲水思源,其實就是不要忘記,自己從哪里來。 原諒我再一次引用吳曉波的一段話: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并非與生俱有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
附:許家印的大會發言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愛心人士: 大家下午好!能夠榮獲中華慈善獎,并作為獲獎代表發言,我感到非常的榮幸。中華慈善獎是表彰善行善舉、弘揚慈善文化的國家最高獎。這項殊榮,不僅僅是對我們巨大的褒獎,更是向全社會傳遞人人為善、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的正能量。 對于貧困,我是有非常深刻體會的。我出生在河南豫東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我1歲零3個月的時候,母親得病,沒錢看病,也沒地方看病,就這么走了,我就成了半個孤兒。從小到大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長大的,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讀小學的時候,在村里面幾間不遮風、不擋雨的破草房里面,用泥巴臺子做的課桌,遇到下雨天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讀中學的時候,離家比較遠,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窩頭,還有一瓶鹽去學校,一日三餐每餐吃一個地瓜、一個黑窩頭,喝一碗鹽水。夏天天熱,半天黑窩頭就長毛了,洗一洗再吃。高中畢業后,我想找份每個月10塊錢的搬磚頭的活,都找不到。當時,我是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非常渴望能夠有一份工作,非常渴望能夠走出農村、吃上白面。就在這個時候,國家恢復高考,我考上了大學。因為沒錢讀書,沒錢吃飯,每個月是國家給了14塊錢的助學金,我讀完了大學。大學畢業后,在國企打工十年,在民企打工五年。96年成立恒大,趕上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公司從開始的七八個人發展成為現在有14萬員工的世界500強企業。 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恒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恒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當前,脫貧攻堅是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恒大和全國其他企業一樣,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2015年12月,恒大集團結對幫扶貴州省畢節市,我們抽調2108人組成扶貧團隊,常駐烏蒙山區,無償捐贈110億,建設50個新農村、12個移民社區,從大山深處搬出5.2萬貧困戶,從大山深處移民出22.18萬貧困群眾;為畢節全市七縣三區的貧困群眾建設6萬多棟蔬菜大棚,90多萬畝中草藥、經果林和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建設447個肉牛養殖基地,調配、改良了60多萬頭基礎母牛,為各個產業引進了79家上下游龍頭企業,解決8萬多人就地就業,打造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養殖基地。到2020年,在畢節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協助畢節各級黨委政府,幫扶全市103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恒大成立22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累計為國家交稅1850多億,各種慈善公益捐款100多億,現在每年為社會解決就業260多萬人。多年來,我一直認為,作為民營企業,我們依法依規、專心專注、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企業,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為社會多創造財富,為國家多交稅收,為社會多解決就業,這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 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將一如既往,和廣大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一道,助推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a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