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3公里外的心跳共鳴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在地球的脈搏深處,有一條無形的紐帶跨越了4293公里的距離,將安徽的心跳與新疆皮山縣的節奏緊緊相連。
在地球的脈搏深處,有一條無形的紐帶跨越了4293公里的距離,將安徽的心跳與新疆皮山縣的節奏緊緊相連。 這里,不是簡單的地理上的遙相呼應,而是一場以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洽洽”)為音符奏響的鄉村振興交響樂的共鳴。 ![]() 位于合肥的洽洽食品有限公司航拍圖。劉萌供圖 2023年7月5日,洽洽積極響應國家援疆號召,在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的牽線搭橋下,與皮山縣人民政府簽署助力特色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 一年多來,一枚小小堅果開啟了兩地的雙向奔赴,洽洽不僅為皮山縣帶來了經濟上的支持,更在產業提檔升級、鄉村振興方面貢獻了獨特的“洽洽智慧”。 東援西進:堅果絲路上的雙向奔赴 這份共鳴的起點,在于一份共同的心愿——讓皮山縣的特色農產品“東移”,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而“消費援疆”是洽洽邁出的第一步,這一步還要從一次不計成本的“買賣”說起。 皮山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昆侖山腳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得益于充足的日照和對比明顯的溫差,當地核桃果大肉厚、皮薄味美,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皮山縣核桃大多都是僅在新疆甚至和田地區銷售。 考慮到物流運輸成本,在4000多公里采買路上,皮山縣顯然并不是洽洽采買堅果原料的最優選擇。 ![]() 采收曬干后的向日葵。劉萌供圖 但不計成本的“買賣”,卻是洽洽的常態:在廣西布局夏威夷果基地,在內蒙古巴彥淖爾開拓食用向日葵種植基地……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看到洽洽的身影。 援疆項目落地皮山后,擁有原料種植—加工生產—銷售全產業鏈布局的洽洽,率先將渠道優勢賦能皮山,就地采購原料,全程保鮮冷鏈發往合肥,在洽洽食品工廠加工、銷售,讓每粒堅果上的付出都能獲得回報。 據統計,在安徽省援疆指揮部的協調下,從去年援疆開始,洽洽原料采購金額累計超8000余萬元。 ![]() “心連'新' 皮山情”援疆禮盒。劉萌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洽洽還別出心裁推出“心連‘新’ 皮山禮”援疆禮盒,禮盒內除了傳統堅果類產品,還有桃仁餅干等創意產品,通過將皮山縣的特色農產品引入內地市場,讓更多的消費者品嘗到了來自遙遠邊陲的味道,當地堅果類產品銷售渠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誠然,這不僅是味覺上的交流,更是兩地人民情感上的連接。每一次購買,都是對皮山農民辛勤勞動的認可;每一份特產,都承載著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 地利人和:產業鏈上的共富樂章 隨著合作的深入,洽洽意識到單純依靠消費援助難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當傳統的消費援疆模式逐漸演變為深層次、多維度的產業援疆戰略升級時,洽洽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指揮家,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精心編織著一幅助農增收、產業升級的新畫卷。 2024年年初,在皮山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洽洽啟動初加工基地建設,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在一份份效果圖、一個個熱情的期盼中,變得滾燙。 ![]() 洽洽食品生產車間正在生產援疆產品。劉萌供圖 走進新疆洽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標準化生產線、倉庫等設施配備齊全。生產線上,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操作著各種設備,對核桃果進行一系列精細加工,從清洗、去殼、烘烤,到分級、加工、定量、包裝,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把控,確保每一顆核桃都能達到最優的加工標準。 產業鏈的延伸也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許多既要兼顧家庭又想外出務工的群眾,如今有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從去年援疆開始,洽洽帶動當地就業6000多人次,為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洽洽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招收當地工人,提供更為豐厚的報酬和人性化技能培訓,與皮山共富共享外,他們還從消費援疆進階到產業援疆,打通產業落地“最后一公里”,把科技、設備和管理經驗送到皮山家門口,也實現了安徽產業援疆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 針對當地傳統家庭作坊式種植規模小、效率低,洽洽升級訂單農業體系,根據當地特色選育合適堅果原料,積極引導當地農戶調整種植結構,通過“訂單農業生產”模式,引導培訓農戶改良種植技術,以“產業造血”的方式助力當地村民增收,讓堅果產業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抹亮色。 心手相連:跨越千里的友誼織錦 當“安徽基因”與“新疆血脈”融合,洽洽產業援疆結出豐碩成果,還在繼續。 ![]() 農戶正在收割成熟的向日葵。劉萌供圖 今年3月,洽洽把葵花籽種植基地搬到了皮山,在皮山新建3200畝葵花籽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和堅果初級加工廠。7月初,大片的向日葵結出飽滿的果實,不僅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也迎來首次豐收的喜悅。 如今,在洽洽的幫助下,皮山縣的堅果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為了使這份跨越千里的友誼更加持久穩固,洽洽還特別重視人才培養。據介紹,公司組織專家團隊赴皮山縣開展技術培訓講座,并邀請當地青年到總部參觀學習,讓他們親身感受現代化企業的運作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一批既懂農業又了解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皮山縣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 葵園管護人員日常巡視。劉萌供圖 與此同時,洽洽還不斷探尋兩地之間的價值空間,在促進兩地文化互動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如舉辦民俗文化節、藝術展覽等活動,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認同感。 一來二往之間,從綠意盎然的江淮平原到瓜果飄香的西域綠洲,洽洽精耕細作,真情付出,用全產業鏈布局與皮山人民深度鏈接,跨越語言、技術、文化差異,讓4293公里的距離變成“0”。 這種跨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不僅帶來了產品和市場,更注入了一股創新發展的活水,使得4293公里不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而是充滿溫暖與活力的心靈距離。 眼下,這座靜謐舒適的南疆小城,正在期待著下一個春天。 責任編輯: 束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