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錢啦!”合肥國際花都小區業委會向業主發放30余萬“紅包” 公共收益“分紅”背后,蘊藏著治理期待!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發錢啦!”簽字登記,領取分紅……今年春節過后,家住合肥綠地國際花都(以下簡稱“國際花都”)小區的業主趙阿姨臉上笑開顏,領到了業委會發放的“紅包”,令她倍感驚喜。紅包從何而來?原來,此次分紅主要來自小區停車收費管理帶來的公共收益,業委會將歸屬全體業主的30多萬元停車管理收益返還給業主,每戶可以領70元到200元不等的分紅。自2023年5月以來,該小區全面實行路面停車收費管理,既緩解了停車難問題,還為小區帶來收益。這樣的創新舉措,不僅有效增進了民生福祉,也為優化社區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各方群策共商 激活“沉睡”車位緩解小區停車難 國際花都小區位于合肥政務區,共有郁金苑、玫瑰苑、天香苑、丹若苑、雛菊苑五個住宅苑區及一個商業區域組成,共有4246戶。自2004年國際花都一期交付至今,已有20個年頭。 “自從去年開始實行停車位收費管理后,小區里面貌煥然一新,看著舒服多了!”居民楊先生2019年搬進國際花都玫瑰苑小區,他回憶起那時候進小區的車輛不收取費用,導致小區外來車輛頻繁進出、停車秩序混亂,常常下班到家地面車位一個都找不到,有些車輛橫七豎八地停在綠化帶、通道上,造成居民出行不便,影響道路通行,車輛剮蹭摩擦時有發生,甚至還存在不少“僵尸車”長期停放在車位上占用的現象。
和眾多老小區面臨的問題一樣,停車問題成為國際花都業主們的“煩心事”。一邊是車位緊張、缺口大,一邊則是停車位長期“占而不用”,如何盤活資源,化解小區停車的棘手難題? 2023年,小區業委會和物業著手破題。“小區路面停車位是屬于全體業主的,應該讓所有業主都能從中受益,首要的就是方便停車。但因為小區建成比較早,整體車位配比僅1:0.38,也就是說每100戶才38個車位,遠遠滿足不了現有業主的實際需求。”國際花都業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有效解決停車難問題,盤活現有地面停車位資源,讓有限的車位“流動”起來,去年4月召開了全體業主大會,通過發放和收集表決票,對包括“是否同意啟動各苑區周邊區域和苑區內停車收費管理”在內的八個事項進行表決。 統計結果顯示,參與此次投票的業主有3238戶,其中61.37%的業主贊成啟動停車收費管理方案。5月中旬,合肥萬科物業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合肥萬科物業”)國際花都物業服務中心開始執行業主大會決議,先后啟動了天香苑、雛菊苑、丹若苑、郁金苑和玫瑰苑的停車收費管理工作。 好事要辦好 舊貌換新顏 小區自治享“分紅” “長期霸占業主公共資源的‘僵尸車’消失了,有時晚上到家七八點鐘還有車位可以停,停車收費管理的效果立竿見影。”天香苑業主李先生對小區里的變化感到很高興,他告訴記者,現在進小區的臨時車輛在地面停車位可免費停放半小時,超過半小時后就開始計時收費;業主第一輛車停放24小時內都為6元。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不少留心的業主發現,自從實行停車收費管理工作以來,地面停車秩序得到極大改善,進出車輛變得井然有序,每天停車位雖然趨于飽和,但不管多晚回來都能找到一些車位,而且再也沒有占道現象,公共停車資源逐步實現了業主共享并充分利用。小區的停車秩序逐漸規范起來,收取的停車費用自然屬于全體業主的公共收益,那何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 今年2月17日,小區業委會向業主公示“2023年國際花都停車分紅收益方案”。根據物業服務合同以及補充協議的相關約定,歸屬物業公司的30%收入全部用于園區建設,歸屬業主的70%收入將全部返還給各苑區業主。“五期加在一起現有地面車位372個,此次共發放357915.29元分紅資金,每戶發放金額根據各苑區住戶面積進行計算。”業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分紅發放時間從2月23日開始,持續10天。在此之前,合肥萬科物業國際花都物業服務中心還對各苑區每月地面車位收益明細進行了公示。 “我們家分到了一百二十多塊錢,雖然錢不多,但這種人人有份的感覺很好,業委會做得不錯。”拿到分紅的郁金苑小區業主王女士難掩喜悅,她告訴記者,廣大業主都能真金白銀地分到錢,這是一件拍手叫好的美事。此前,萬科物業“小管家”早早地就發信息通知業主們,房主憑身份證件和房產證件領取,如果超過領取時間未領取的,還可以轉為物業費進行預存。停車難題迎刃而解,小區居民居住環境也得到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提高了,大家對業委會和物業的工作也更加支持了,人心齊了,歡聲笑語也多了。”
據了解:在業委會、合肥萬科物業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國際花都小區成功安裝了一臺AED設備,這是該設備首次安裝在安徽區域萬科物業服務的住宅小區,此外國際花都小區還順利完成二次供水設備改造、雨污水管網改造及消防設施改造“三大改造”,各苑區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社區煥新計劃又有了新目標。針對業主普遍關注度較高的路面重鋪問題,小區今年準備召開業主大會討論是否啟用公共收益重鋪苑區瀝青路面。 提升居民幸福感 “分紅”背后,蘊藏著治理期待 社區雖小,連著千家萬戶。當前,我國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也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載體。小區居民能否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既是關鍵小事,也是民生大事。 業委會的成立和發展,給社區基層治理不斷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看著小區一天天變好,國際花都幾位業委會成員感慨,業委會在推動工作中也遇到過不理解和阻力,當出現不同的聲音時,如何走出“成長的煩惱”?社區治理的“繡花功夫”往往就體現在面對不同需求時做好調研傾聽和溝通協商,進而精準施策求取實效上。“希望小區發展得更好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每個人都應該為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業主委員會作為基層自治組織,是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力量,是“三駕馬車”的關鍵一環。基層事務千頭萬緒,關系民生、連著民心,但同時,也常常面臨資源有限的窘境。當下,面對群眾新期待、基層治理新任務,業委會如何盤活、用好有限的資源,使之發揮更大效益、盡可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仍是做好基層治理的一道必答題,期待更多探索創新。 居民關心什么、期待什么,就應著重朝著這些方向努力,應該看到,發放公共收益分紅只是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途徑之一。讓居民“幸福底色”更足,更重要的是立足小區資源稟賦、基礎條件、人文特色等實際,探索最適合的管理和治理模式。把治理與服務、治理與建設結合起來,多一些契合實際的治理巧思,就能多一分服務質量和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才能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責任編輯: 鄒鳳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