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構建“市民終身學習圈” 全力打造“尚學之都”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日前,合肥市教育局聯合民政局、科技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體育主管部門、團委、科協九個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指出,到2020年,合肥市將初步形成社區教育四級網絡體制機制。增創1個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2個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1-2個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2個國家級農村職業與成人教育示范縣,20個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培育一批社區教育活動品牌、社區學習團隊和“百姓學習之星”,試點推進“市民學習家園”建設,全力打造“尚學之都”。
同時,合肥市將根據不同社區、不同行業和不同對象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探索推進“市民學習家園”試點建設,逐步構建市民“十五分鐘學習圈”。注重為老年群體、青少年群體、殘疾人員及就業困難人員等特殊群體提供學習服務。發揮“市民學習家園”的核心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單位建設,構建“市民終身學習圈”。
推進基礎建設構建四級網絡
完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通過整合資源,構建社區大學(市級)-社區教育學院(縣市區)-社區學習中心(街道、鄉鎮)-社區學校(社區、村)的社區教育四級網絡。依托合肥社區大學設立合肥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統籌指導全市社區教育工作開展。
明確社區教育機構職責,社區大學、社區教育學院協助教育主管部門開展社區教育活動,負責社區教育課程開發、相關業務指導等。社區學習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社區教育活動、指導社區學校工作,培育社區教育活動品牌。社區學校依托“合肥終身學習網”數字化資源,根據居民需求,為居民提供靈活便捷的教育服務,辦好居民“家門口學校”。
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和社區學習共同體建設。鼓勵和引導社區居民自發組建形式多樣的學習團隊、活動小組等學習共同體。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示范單位在體系構建、資源共享、投入機制、隊伍建設、信息化應用、市民學分銀行建設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提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
整合開發資源
探索教師進社區
開放共享學校資源,積極推動學校與街道(鄉鎮)、社區合作,有組織地做好在寒暑假、雙休日、法定節假日等非教學時間的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引導和支持各類學校向社會開放共享學習資源,探索推進中小學教師進社區活動。
充分利用社區文化、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各類資源,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實現一個場所、多種功能,促進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效益最大化。不斷提高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和體育場館等各類公共設施面向社區居民的開放共享水平。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向社區居民開放學習場所和設施,為市民終身學習提供便利。引導一批培訓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社區教育。
豐富內容形式
發放“市民終身學習卡”
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制度,依托合肥社區大學,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通道。實現個人學習信息存儲、學習成果認證、學分積累與轉換,發放“市民終身學習卡”,激勵市民終身學習,建立市民終身學習賬戶和管理系統。
未來,合肥市將積極推動全民閱讀活動開展,探索推進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合肥市全民閱讀活動推薦優秀圖書書目”,供市民選擇閱讀。積極開展才藝展示、成果展覽、參觀游學、讀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
“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居民生活各方面。”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飲食和醫藥的研究闡釋,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生活中。
充分利用“全國數字化社區教育推進行動”試點項目的實施及推廣,對接“智慧合肥”建設目標。依托合肥社區大學,加大信息技術在社區教育實踐中的應用,提高合肥終身學習網的注冊率和點擊率。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作用,積極探索微視頻、微講座、微課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模式,開展微信學習平臺建設,完善線上學習激勵制度,激發廣大市民網上學習興趣,延伸數字化學習的服務模式,傾力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學習教育需求。
提高服務重點人群的能力
開展校外教育
推動社區老年教育發展,將老年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點任務,推進老年教育機構規范化建設,改善基層社區老年人的學習環境,完善老年人社區學習網絡。組織實施老年人學習需求調研,有針對性開展老年人感興趣的學習課程,引導老年人開展讀書、講座、研討、參觀、展演、游學和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逐年提高老年教育的參與率和滿意度,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
積極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積極推動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探索建立社區少先隊組織,開展社區少先隊活動。引導和支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院校在校學生到社區教育機構參加志愿活動,充實社區教育機構師資和志愿者隊伍,完善志愿者隊伍建設機制。鼓勵有條件的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和家長課堂,開展有利于社區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實踐體驗活動,填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時間銜接真空。
廣泛開展多元社會培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面向轄區居民免費開展社會培訓,鼓勵農民采取“半工半讀”形式,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要不斷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
推動品質提升完善智能化學習平臺
依托“合肥終身學習網”,為市民提供公益性的開放學習服務。推動各區數字化網絡學習平臺的個性化建設,完善市級平臺與各區學習平臺的數據連通,打造全市互聯的智能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硬件建設,拓展網絡帶寬,到2020年,能夠支撐500萬級用戶服務,至少2萬人同時在線學習。利用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建立多節點、分布式的資源存儲網絡,適應海量學習資源的對外開放和優化用戶體驗。開發微信學習平臺、完善移動APP等向市民提供智能化、基于位置、社交化的學習服務。
依托合肥社區大學加強全市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加強對縣(市)區社區教育學院課程開發的業務指導。開展學習需求調研,結合合肥人文歷史和民俗民風等特點,建設一批本土化特色課程資源。探索制定課程超市和學習地圖的準入標準,鼓勵各類院校、中小學、幼兒教育機構和公共文化機構在“合肥終身學習網”開設在線課程。
引導和支持社區充分調動轄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內“有學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閑者”的積極性,充實社區兼職教師隊伍。發揮轄區內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作用,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加大社區教育骨干培訓力度,市本級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社區教育專干培訓。鼓勵在肥高校、職業院校開設社區教育相關專業,鼓勵引導相關專業畢業生從事社區教育工作。
完善保障措施
營造濃厚社會氛圍
意見要求,各縣(市)區要進一步提高對終身教育、社區教育事業發展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成立由政府主導的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并實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相關工作的規劃、協調、檢查和指導。強化教育部門的統籌協調、規劃研究、標準制定、指導管理、監督檢查、公共服務等職能。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
教育部門要積極完善社區教育四級網絡,把開展社區教育納入教育發展整體規劃,確保社區教育改革發展目標落實到位。民政部門要把社區教育工作作為街道管理創新、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和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財政部門要結合實際,逐步加大對社區教育的經費支持力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并結合工作實際,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在職業技能培訓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門要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社區教育提供必要支撐,積極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茀f要將《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及科普能力建設與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體育部門要積極推進《全民健身計劃》在社區的實施。團委要加強對社區少先隊工作的指導,幫助社區少先隊解決遇到的問題、困難。
拓寬經費投入渠道,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會捐贈、學習者合理分擔等多種渠道籌措的社區教育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拓寬社區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完善督查評價機制。把開展社區教育督導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政府教育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社區教育統計制度,加強對社區教育專(兼)職工作者、專(兼)職教師、志愿者和社區教育發展情況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建立社會第三方對社區教育發展的評價與反饋機制,定期開展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滿意度的測評。
營造濃厚社會氛圍。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微信平臺、移動客戶端等多種媒體的宣傳推廣,大力宣傳全民終身學習成果以及終身學習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合肥社區教育推進發展的過程、亮點與成效,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的濃厚氛圍。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