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博物館
入口
我們是新時代的受益者,卻無法忘記上個世紀老合肥的點點滴滴......
歡迎來到合肥人的時光博物館,在這里有專屬合肥人的時光印記。
自此進入,定格時光......
·建筑館·
上世紀50年代的長江飯店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長江飯店由上海市66家企業主投資創建,1967年轉為國營企業。曾經作為合肥市地標之一的長江飯店,也曾是安徽省旅店業“頭牌”的第一家綜合性旅社,成為老合肥人心靈深處的回憶。
江淮大戲院
江淮大戲院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積4835平方米,場內可容納1400多名觀眾,安徽省標志性(徽派)文化建筑,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此觀賞過文藝表演。(左圖為1957年江淮大戲院,右圖為1978年江淮大戲院)
80年代的“大鐘樓”
"大鐘樓"是合肥人的通俗說法,其實它的全名應該叫作"合肥長話通信樞紐工程"。"大鐘樓"于1975年動工建造,于1980年12月投入使用,建筑總面積19547平方米,其中主樓14852平方米,全部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按規定八度設防。塔樓上有雙層平臺,安裝微波天線,樓頂部設直徑約4米的自鳴電鐘4面,主機房樓為7層,層高5.1米,總高度37.5米。
1986年合肥四牌樓人行天橋建成
這是合肥市第一座人行天橋,2008年因長江路拓寬被拆除。盡管是拆除后改建成地下通道,那也是等于消失了。
又一簇樓群拔地而起
那些年的合肥處處都如雨后春筍般,一簇接一簇的樓群拔地而起......
工業館
安徽絲綢廠
安徽絲綢廠是在1958年4月,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省商業廳籌建創辦的,計劃投資1152萬元,是全國大型絲綢廠之一。據說,安徽絲綢廠是當時南七工廠群里較大的一座。
合肥啤酒廠
1993年創立的合肥啤酒廠,是多少老合肥人的回憶。還記的夏日的傍晚,一家子圍坐在院子里,喝著啤酒,拉著家常......
當年的食品工業
還記得小時候的膨化食品,是除了“大白兔”外,最寶貝的“心頭好”......
合肥肉廠萬噸級冷庫
老“合肥肉廠”早已經不在了,只是當年來自那里的香腸味兒,卻叫人難以忘懷......
合肥叉車
展銷會上的合肥叉車,當年也算得上是“合肥小驕傲”呢~
建設中的煤氣工程
以前家家戶戶都燒著“煤球”,還記得那些年“燒煤”的日子嗎?
農業館
肥西農民的百畝耕地
在農業經濟體制改革中,肥西縣高德明一家承包百畝耕地,一年收獲糧食八萬斤。
長豐縣的"育珠大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長豐縣農民王吉鵬的黃金年代,他承包了七十五畝水面,年純收入可達五萬元之多,堪稱聞名全國的“育珠大王”。
蜀山養雞場
懷念三十多年前純天然、無添加的“老母雞”和“土雞蛋”......
四季青青
“It'slikespringalltheyear.”畫冊里對這張照片用這樣一句話介紹,在大棚里,四季青青,大概是那個年代農民們最美妙的事了......
生活館
人們的衣著越來越考究
空閑時去商場買上一套好看的衣服和一雙合腳的高跟鞋,成為越來越多時髦女性的追求。(上圖為服裝公司舉辦時裝表演;下圖為年輕女性在商場試鞋。)
消費市場日漸繁榮
琳瑯滿目的安慶路小百貨市場、合肥最大的百貨商店、菜市場的早晨,這三幕無疑是老合肥人當年
購物買貨的最真實寫照......
家庭生活更豐富多彩
在家喝著“自制冷飲”、看著電視,端午節時全家動手,包起粽子.....那時,沒有太多的電子產品,沒有發達的網絡科技,卻有著當下最缺失的平淡美好......
合肥樂普生
對了,還有合肥樂普生。圖為1998年元旦,樂普生夜景照。那時候的樂普生是豐富廣大市民業余生活的重要場所。
文化館
安徽電視臺演播廳
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臺演播室的配置日益完善。
市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在地下人防工程中舉辦的書畫展覽
省博物館的古象館
職工們喜歡到工人文化宮去度過自己的周末
這是一間向左鄰右舍義務開放的家庭文化室,主人是一位退休工人。
作為合肥文化名勝的逍遙津,當年還沒有摩天輪和其他游樂設施......
·美食館·“民以食為天”,歡迎來到“老合肥”的
美食館......
徽菜
徽菜,是全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這一傳統的烹調藝術,解放后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麻餅出爐
麻餅、烘糕、寸金、白切統稱為合肥四大名點,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合肥四大傳統特產,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
馬蹄酥
馬蹄酥是江淮名糕點之一,伸手合肥人的喜愛。
廬州烤鴨
廬州烤鴨是一道安徽的傳統名菜。原系宮廷御膳
美食,明時流入豪門至民間。該產品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郁、皮酥肉嫩、咸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教育館
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那時候的童年很樸素,卻也有著無窮情無盡的快樂......
少年宮
那時候,少年宮成了那個年代孩子們最潮的學習基地,里面開展的各項活動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
合肥一中
合肥一中作為安徽省重點中學,一直是合肥學子的驕傲,被人們譽為“大學生的搖籃”。
合肥二中的語言教學室
合肥二中是以外語和藝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其“語言教學室”在當時備受好評。
中學縫紉班
中學的教育形式也開始多樣化了,圖為某職業中學縫紉班正在上課。
中國科技大學
1970年,中科大遷入合肥辦學。如今,談到“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合肥,總是少不了中科大的身影。圖為中國科技大學的“同步輻射加速器”實驗室。
關愛
政府千方百計挽救失足青年,圖為歌唱家在少管所演出的場景。
交通館
那時的合肥,路上車很少,人們出行的方式多為公交車和“二八”自行車,生活的節奏也不似今天這般快......


二八車
“鳳凰”“永久”當年可都是合肥市民們的“心頭好”,對父輩們來說,當年騎“二八車”的感覺,堪比開了輛豪車~
新落成的合肥長途汽車站
合肥火車站
1997年新客站的通車運營,金字塔形的設計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合肥市城東。
2009年合肥火車站再次改建,斥資5億元,新建了鋼結構雨棚。然而,改造后火車站的標志性建筑鐘樓卻消失了......
駱崗機場
作為安徽省連接東西部和沿海發達地區的重要航空港,合肥駱崗機場在2006年正式升為國家一級對外開放航空口岸。
2013年5月結束的那一天也是駱崗機場宣告停運的時間,取而代之的是合肥新橋機場。
合肥人的“時光博物館”,是老合肥記憶的最深處,更是合肥新一代追根溯源的入口。
本次參觀結束,請永葆初心,期待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