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安徽省合肥市發布數據GDP首次突破1萬億元,成為長三角“萬億城市”新成員。此前8天,我國剛剛發布2020年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猶如“黑馬”,“開了掛”的合肥近年廣受關注:15年左右的時間,GDP從千億攀升到萬億;總量進入全國省會前十,人均進入省會前七;和北京、上海、深圳同為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已建成國家大科學裝置排名全國第一.....

有人說合肥實力直線躍升,只是因為“賭”贏了幾個大項目。但在合肥人看來,這不是“賭”,而是“押”對了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并讓其成為發展的最大增量。

創新之“花”,需有產業之“土壤”人才之“水源”、定力之“陽光”,才會綻放出“關鍵變量”之美。

合肥,為什么能?

“土”之覺醒

1952年,安徽省會選定合肥

老合肥人說,當時的省會很“寒酸”,全部家當只有4個“5”:5平方公里、5萬人、5條路、5家企業(含3個鐵匠鋪)。

縱然有中國科大、中科院科學島等國字頭科研院所,但缺失了合適的產業“土壤”,再好的科技之“花”也只能“待字閨中”。就像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劉爽所言,合肥的科技優勢一直都在,只是始終沒有被“喚醒”。

有科技的“種子”,卻無播種的“企業”。怎么辦?厚植土壤。

12年前,合肥引入第一把“土”:京東方。正處最困難時期的京東方,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合肥,京東方六代顯示屏線一舉成功,成就了合肥第一波科創增量。

彼時,“缺芯少屏”是整個中國集成電路和高端顯示行業之痛。

現在,京東方已成全球顯示產業頭部企業,也成為“合肥名片”之一。京東方科技集團合肥區域總經理李賓說,從京東方第一家顯示行業企業落戶合肥,到彩虹、康寧、晶合等上下游近100家顯示行業企業加速聚集,總投資超1500億元,在合肥形成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是國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

對合肥來說,京東方的到來是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合肥市發改委主任朱勝利說,這一轉型產生了“三變”。

心態之變。京東方項目改變了合肥干部對“抓產業”的理解,抓新興產業、抓大項目、高技術項目成為追求,大家“心氣兒上來了”。

路徑之變。京東方的成功讓合肥更加堅定地選擇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從一個大項目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上下游協同的“鏈”發展模式,在合肥成為一條可復制的新模式。沿著這條路,合肥開始“大戰”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

方法之變。過去的發展方式是做大原有的蛋糕,把傳統產業的規模繼續做大:京東方之后,合肥開始走科技創新引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高端產業作為地方發展的核心引擎,做出一個又一個新蛋糕”。

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從此“開掛”,一批世界級、國家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成長為合肥的“新名片”。

——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四大件產量連續十余年全國領先。

——2011年,聯寶科技落戶。聯想集團副總裁、聯寶科技首席執行官柏鵬說,從簽約到投產只用了不到14個月2020年,聯寶科技“逆勢”營收超千億,成為聯想(全球)最大的PC生產基地。

——2013年,全國首家定位于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落地合肥,以龍頭企業科大訊飛為核心,至2020年底已入駐企業超1000家,產值超1000億元。

——2016年,合肥投入巨資主導成立國內第一家DRAM生產商長鑫存儲相繼實施晶合晶圓、通富微電等一批重大項目,總投資超2500億元。

——2020年,蔚來汽車中國總部落戶,德國大眾21億歐元入資江淮大眾和國軒高科,智能汽車產業迎來大變革。今年1月,蔚來發布了計劃于2022年四季度交付的150kWh固態電池包,實現50%的能量密度提升,續航最高至1000公里以上,領跑全球。2020年,蔚來累計交付43728臺,同比增長112.6%,自當年4月以來連續9個月實現同比翻番。

牽頭投資70億元引進蔚來,是合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又一“大手筆”,也有人稱為是合肥繼京東方、長鑫存儲后的第三大“賭”。

如今的合肥“土壤”肥沃,已形成“3+7+6”的國家、省、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梯次培育體系,實現了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蛻變和跨越。“十二五”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連續跨越2個千億臺階,占工業比重由23%提高到55.5%。“芯屏器合”“集終生智”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并隨著蔚來的到來,有望催生出“芯屏汽合”的新組合。

沉睡的科技土壤,一旦喚醒,地力無窮。

“水”之蘊涵

企業和科技之間的良性互動,根本上要靠人去完成。

關鍵變量”變成關鍵增量”,也要靠人去執行。

人,猶如活水”一般,既澆灌產業的“土壤”,又滋潤科技的“植株”。“土”中開“花”從“花”落“土”,這一高質量循環,關鍵也在人。

合肥人常說,干部既要熟企業,也要懂科技。

一個關于“目測”的傳說曾在坊間流傳:合肥的一名干部到外地企業轉了一圈,便目測出廠房加設備值3800萬元,結果毛估的誤差僅是個零頭。

與此對應的,是另外一個關于“拆電腦”的故事: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初期,合肥干部首先拆解電腦,研究清楚顯示器、內存等構造,再出門招商。

“射頻濾波器”--這并非高校專業課而是一周前合肥市政府組織的“投資促進大講堂”的主題之一。這并非傳說,合肥的干部已經習慣于將手機、電腦甚至汽車“拆”開,按照每個零部件學習產業鏈知識。有科技企業外商感嘆:“和合肥人交流不累,他們真懂。”

遇到對的人,事情自然就對了。

2016年,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韓東城范超懷揣“空中成像”技術和靠著給人拍畢業照賺來的18萬元創業。

錢,很快用完,公司面臨破產。

“合肥知道我們的技術有前景,高新區旗下種子基金給公司投下800萬元。”東超科技董事長韓東成說。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東超科技“火了”:依托“空中成像”技術,其研發多款無接觸產品成為“爆款”,并遠銷海外。目前公司市場估值數億元。

遇到對的空間,你才愿意停留。

我們拿數據說話:在合肥,常住人口超過800萬人,各類人才190萬人,約占四分之一。2018年以來,平均每年落戶大學生超“10萬+”

再拿細節說話:

為尊重人才,合肥承諾“不見面審批”和“最多跑一次”;

為善待人才,合肥建立了一體化人才服務智慧平臺,將人才購房資格認定、租房補貼申報等業務,全流程網上服務。

為吸引人才,合肥承諾7年內拿出超百億元資金“養人”;

為穩定人才,合肥發布《關于進一步吸引優秀人才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推出免費租房、補貼購房以及發放崗位補貼、柔性引才獎補等措施;

……

一個人選擇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合適的人,是幸運。研發我國獨立自主環境光學監測裝備的劉文清院士、中國內地科學家首次問鼎馬蒂亞斯獎的中科大陳先輝院士、用地震波給地球做CT成像的陳曉非教授,乃至多次被媒體報道的“哈佛八劍客”扎根于合肥科學島開展創新創業……

這些年,合肥累計引入國內外頂尖產業高層次人才近2000人,在合肥服務的“兩院”院士13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00人。

2019年,合肥2040個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753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3年的6.18件增加至2019年的32.47件。

一批擁有獨門絕技的科創人才,一群能闖市場的企業家,一支真懂產業的干部隊伍,是合肥蘊涵的最大先機。

“光”恒久

養一朵科技之花”,是要有耐心與定力的。

這些年,合肥這座城市的主政者換了一任又一任,但每屆黨委政府的發展思路“默契十足”,在“只吹沖鋒號、不喊新口號”的共識下,久久為功,定力彌堅。

久久為功,這種堅定好似暖陽,給予一座城市恒久的光照和溫度。

合肥市發改委主任朱勝利說,從京東方開始,合肥主要班子經過了四任領導,一次又一次持續接力,無論是聯寶,還是蔚來等等,沒有一個項目在班子換屆交接中被放棄、受影響。

對于首家營收超千億元企業來說,政策持之以恒的支持至關重要。

“聯寶科技與合肥結緣后,得到了一如既往的支持。”柏鵬介紹,給予土地使用政策,推動30萬平方米的產業基地從無到有;支持建設配套人才公寓,2012年引進產業技術工人和全球高端人才1.2萬人,到2021年初,已達到1.9萬人;產業扶持政策歷經近十年,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進駐安徽同步發展,截至2020年累計落戶70余家,在當地產值貢獻超過130億元。

“在布局和支持電子信息產業上,合肥的久久為功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他肯定地說。

不靠運氣、不爭一時,如此看來,合肥不是“中國最能賭的城市”,而是深思熟慮之后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是眾人齊心跑贏了產業進階的“接力賽”。

這種“接力棒”現象在合肥集成電路產業鏈上表現明顯。合肥集成電路企業從2013年開始逐步增長,由最初的12家持續增長到2020年底的280家。隨著長鑫存儲、晶合晶圓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實施,合肥已成為國內少數幾個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全產業鏈的城市。

在李賓看來,直至今日,合肥舉全市之力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勁道”依然沒有松懈。2020年,合肥推出人才落地政策“大禮包”,讓本碩博畢業生享受到“真金白銀”的政策,給企業吃下用工“定心丸”。

“從現在的企業規模來看,遠遠超出了當初的預期,足以說明合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的定力。”李賓說。

不少專家試圖“解碼”合肥,得出幾乎一致的結論:沒有好的產業生態、政策生態和人文生態,沒有對項目的精準判斷、對產業發展的深入理解,難以達成這樣的共識,形成持久的凝力。

凡此種種,無一靠“賭”。“賭”一朵花開,可能未開先凋、曇花一現。唯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才有恒久的效力。

“花”之綻放

有土,有水,有光,“科技之花”自然綻放,科技“關鍵變量”終于釋放出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令人側目。

一起來看合肥15年“三級跳”。

“十一五”“增速”之跳:年均增長16.6%,居省會城市第一;經濟總量增加近3倍,在全國省會城市位次由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家電四大件年產量居全國首位,京東方、彩虹等新型平板顯示大項目落戶合肥,實現了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突破。

“十二五”“創新”之跳:研發投入比例升至3.1%,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40.2%;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全部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近30%;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1.8%,省會總量排名由第15位升至第12位。

“十三五”“高質量”之跳:獲批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始擁有技術“領跑”國內、出貨量“領跑全球的一批戰略性新興企業:出現國內產業鏈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經濟總量每年跨越一個千億臺階,直至邁入“萬億俱樂部”;人均GDP進入全國省會第七并多次入選中國十大幸福城市。

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孕育著高質量發展的無限潛力。

在合肥市高新區,一條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著合肥對前沿科技的無限暢想,這里分布著量子測量、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量子技術三大產業化方向的企業。

2020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傳統超算需要6億年。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該成果,審稿人評價這是“一個最先進的實驗”“一個重大成就”。

如今,面向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新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藥物、免疫細胞治療、干細胞治療、基因檢測等八大領域,合肥正在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快建設;布局建設“科大硅谷”“量子中心”;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量子科學、磁約束核聚變、類腦科學、生命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等前沿基礎領域形成更多引領性原創成果……

最新發布的《2020全球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中,合肥入選全球二十強。在今年合肥“兩會”中,合肥提出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首位便是建設全球科創新樞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建設取得重大成果,高端創新要素密集、科技創新實力雄厚、國際創新交流活躍、創新成果輻射廣泛。

“我雖然八十歲了,但總還想著再大干一場,為祖國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說這話的是在合肥呆了半輩子的中科院院士萬元熙,如今他常常駕車前往董鋪水庫的北邊——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將在這里拔地而起。水庫水波平靜,他心潮澎湃。

為什么是合肥?相信問號會變感嘆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國內比較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科技之花在高地盛開,也裝扮了高地。

“對我們來說,合肥邁上萬億臺階,成績可以自豪,但決不能自滿,向前奔和往上攀,絕不是一件敲鑼打鼓、輕輕松松的事拼一拼必定能上去,松一松勢必掉下來。”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我們要以歸零的心態奔赴新征程。

合肥,未來可期!(完)

(采寫記者:劉菁 代群 馬姝瑞 姜剛 陳諾 林翔 杭澤波)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