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鼓勵發展綠色金融。”
日前,保監會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再次強調“金融扶貧、保險先行”,要不斷探索扶貧經驗,其中,人保財險探索的“農業保險+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保險資金支農融資”模式得到了肯定。
作為國內最大的財產險企業——人保財險根據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保監會“1+4”文件精神,在支持“三農”發展、進行保險扶貧的道路上身體力行、不斷前進。
據統計,2016年人保財險為1.06億戶次農民提供農業保險保障1.16萬億元,向1910萬戶農戶支付農業保險賠款167億元,為受災農民盡快恢復生產、生活提供穩定而高效的資金籌集渠道。
產品+隊伍基礎要打牢
在近期召開的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高峰論壇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認為,目前,農民在保險方面的獲得感仍有待加強,隨著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力度持續加大,要實現保險產品、服務機制和資金運用全面創新,這其中首當其沖,就是產品創新。
據統計,農險產品方面,人保財險已有各類農業保險品種200余種,產品數量1600余個,同時為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的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人保財險還在目標價格保險、氣象指數保險、保險+期貨等領域開發200余款創新型農險產品。此外,還有大病保險、小額人身保險、農房保險、民生保險等門類齊全的涉農保險,為農民提供了全方位、廣覆蓋的保險保障。
發揮產品優勢,也需人員保障。2017年6月,人保財險在保監會組織的助推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產品和隊伍是人保財險開展“三農”工作的重要基礎。
根據權威渠道資料顯示,人保財險的農險隊伍是人保財險的優勢所在。據了解,人保財險有“三農”營銷服務部7209個、“三農”保險服務站2.5萬個、“三農”保險服務點29.4萬個,網點覆蓋至全國98%的鄉鎮和54%的行政村,農村保險服務隊伍人員已達到34.9萬人,在很多連片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和革命老區的許多縣(區),人保財險都是當地唯一或最主要的財產保險公司。
融資助脫貧模式要創新
金融扶貧,保險先行。
人保財險創新金融扶貧工作,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八大保”模式,即河北“政融保”、陜西“助農保”、寧夏“扶貧保”、廣西河池“政府+險資+企業+農戶+保險”、江西“商業補充保險和一站式服務”等“八大保”扶貧模式,其中河北“政融保”、廣西河池“政府+險資+企業+農戶+保險”為險資直投助推扶貧的模式。
2015年底,保監會批復同意中國人保開展支農支小融資業務;2017年,保監會將支農支小試點額度增加200億元。中國人保通過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募集集團內保險資金,向符合要求的投保農戶和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專項用于農業生產和小微企業經營,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脫貧攻堅戰略。
支農融資業務基本模式是“保險+融資”,針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農業保險、人身意外傷害險、保證保險等保險險種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障,以保險資金為農業生產提供金融活水,雙管齊下助推農業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人保財險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多樣化業務實施路徑。在河北阜平率先開展“政融保”模式,采用政府指定政策性擔保機構全額擔保的方式,極大撬動金融資金在當地投放;在河南以黨建為引領,以扶貧為目標,以駐村第一書記為抓手,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形成“河南模式”;在廣西河池開創“河池模式”,政府設立雙平臺機構,統借統還、穿透管理,支持當地扶貧攻堅;在福建寧德嘗試農產品倉單質押,在河南、寧夏嘗試肉牛活體質押,將農戶提供的農產品質押作為融資增信的手段,公司按照質押物價值的一定比例向農戶提供融資。
人保財險作為服務主體,運用強大的機構團隊優勢,打通了金融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動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精準扶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7年8月末,中國人保支農支小業務累計服務“三農”、個人和中小微企業客戶逾11萬戶。其中,人保財險支農融資業務已經覆蓋全國30個省,64個地市,深入105個國家級貧困縣, 采取“企業+農戶”的方式,帶動數以萬計的貧困農戶走向脫貧致富。支農融資業務合作額度累計已超過150億元,涉及14個農業領域,包括肉牛和肉羊養殖、生豬養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等。
未來,人保財險還將持續創新支農融資業務模式,開發新型險種,對接農產品生產端和銷售端,打通農業產業鏈,整合產業資源、優化供銷渠道,構建農業產業金融生態圈,進一步落實國家扶貧戰略布局。
科技強應用服務更便捷
人保財險在農險方面的市場份額高達46%以上,2007-2016年的十年間,累計為10.36億戶次農民提供了5.37萬億元的農業風險保障,累計處理農險理賠案件1721萬件。2016年人保財險承保農作物6.32億畝,承保生豬及能繁母豬1.08億頭,占我國生豬飼養量的23.0%;承保森林10.44億畝,占我國森林面積的33.5%。
巨大的業務量,對人保財險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除了依靠34.9萬人的農險服務隊伍外,加強高新技術的應用,是必然選擇。
針對農業保險“定損難、理賠難”特點和道德風險管控難題,人保財險積極探索利用生物技術、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為農險承保理賠提供數據和業務管理支持。其中,為解決養殖業保險點多面廣、標的復雜等問題,積極引進DNA指紋技術、RFID(射頻識別)電子標簽、水下探測儀等,用于養殖險全流程風險管理。
在開展災害監測預警和災情評估方面,引入無人機、衛星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探索“按圖承保”和“按圖理賠”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新模式。目前已在全國25個省布置了56個無人機基地,建立了170多人的無人機操控手隊伍,在3省15縣配置了100臺農險移動調查終端,基本形成了“天空地”(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和地面查勘)一體化的農險承保理賠服務體系。
在信息整合方面,全面啟動農險綜合信息平臺建設,集成地塊信息、災害損失和承保理賠數據,提供風險評估、費率厘定、災害預警、經營決策、統計分析等功能,實現農險精細化管理。
在提高理賠時效方面,開發了養殖險移動查勘定損系統,全面推進養殖險小額案件“一站式”理賠模式,在青島、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地試點了能繁母豬移動查勘定損系統,成為業內首家使用移動終端處理農險案件的公司。
在探索新技術服務“三農”方面,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養殖保險中的應用,利用生物識別、區塊鏈、移動互聯等技術,將養殖保險、農業金融、食品溯源貫穿起來,試點構建基于區塊鏈的養殖保險服務平臺。
責任編輯:程艾琳
|